谈甲午海战(第2/2页)

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

据泰莱的观察,海军战士的士气很高:“呈欣欣之色者,大率为水手。彼等举动活泼机敏,以种种方式装饰其炮座,若不胜其爱护者,其响望之情盎然可觉。”又说:“惟水兵可称善战。”

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的,战事由海军总兵刘步蟾指挥。刘步蟾是海军中公认“怯懦已素著”的胆小鬼。

发现日舰后,刘步蟾发出信号,改变丁汝昌和将领们一致决定的分段纵列式,两主力舰居前的战斗序列,改为诸舰相并横列,以主力舰居中的横阵。这样,敌舰炮火就会集中两翼的弱舰,不致集中到刘步蟾指挥的旗舰了。他本人比较安全了,可是北洋海军的命运也就由这一个怕死的指挥官改变阵势而决定了。他是知道这两种不同战斗序列的意义的,为了个人的安全而牺牲全军,这不只是军事上的严重错误,而且是政治上的严重错误。

交战后,北洋舰队凌乱成半月形,仅有的三个重炮弹,有一弹射入日舰“松岛”之腹内。“北洋士兵均狞厉振奋,毫无恐惧之态。”“致远”舰经过激战,炮弹打完了,管带邓世昌开足马力去撞日舰“吉野”,和敌人同归于尽,被日舰鱼雷击中牺牲。超勇等四舰亦被击沉,“济远”船见“致远”沉没,管带方伯谦先逃,撞沉另一战舰,剩下的残舰也先后驶出阵地逃避,这场不光彩的海战就此结束了。

电影《甲午风云》中的正面人物是邓世昌和李士茂、王国成,反面人物是方伯谦和李鸿章,都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当时虽然有人为方伯谦被军法处死而鸣不平,写了一本《冤海述闻》的书,是不可信的,没有根据的。书中说日海军击沉“高升”号时,“济远”发炮打伤日船有功,其实,方伯谦一见日船就害怕,赶忙挂白旗,日舰不理,他又挂日本旗,又不理,就赶忙逃走,只是由于士兵英勇,李士茂、王国成等违令发炮,才能打伤日舰。就方伯谦两次临阵脱逃而论,他的死是千该万该的。

这次海战失败的教训是:第一,和平不可能是祈求得来的,也不可能是从任何国际活动或会议得来的,祈求和妥协只能招致屈辱和失败。第二,侵略战争既然强加于人,那么反侵略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当敌人着着进攻,战争怎么有可能单方面避免呢?相反,只有团结一致,被侵略者奋起抗战,沉重打击侵略者才能保国卫民,取得胜利。第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政治表现的形式,甲午战争的失败,主要不是军事上的,而是政治的腐烂和内部的不团结。第四,只有敢于斗争,敢于革命,敢于胜利的人民,才有可能阻止战争的爆发,也才有可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保障和平的事业。

最后,还要插一句话,清朝政府从光绪十四年起就决定不再添买军舰和武器了,那么,海军经费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晨园漫录》指出了这笔钱的去路:“拨其经费,作为建造颐和园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