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以恩止杀是一步好棋(第2/7页)

狄仁杰自问,自己对武则天还算忠贞。但他也明白一个道理,在一个狂妄的小人面前,所有的辩白都是苍白无力的。狄仁杰认为,自己和其他六个大臣,都已是老迈之身。如果任由刑具加身,纵然不死,也肯定成了伤残之身。他不相信这个世界有舍身成仁一说,他只相信,只有活下去才有新希望。因此,他决定拿自己的命运作为赌注,希望能够逃过今日一关,期望以后再行平反。

狄仁杰主动承认自己有谋反的动机,让来俊臣省心不少。于是,他就上奏武则天,说狄仁杰已经认罪。武则天对此也并没做过多的怀疑,在她看来,来俊臣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他们这么没完没了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李唐的荣耀,就是为了阻挡她以一个女儿之身实现登临天下的梦想。不论自己有无明君圣主的手段,也不论自己待他们如何皇恩浩荡,像狄仁杰、魏元忠这些人,是不会为了一个女人的天下而有所屈服……

2

武则天忽然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而过去,那个敢于直面严峻现实的女人好像飞离了身体,并且离自己越来越远。如果放在过去,在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之前,她一定会深究下去。

她虽然已经贵为九五之尊,但是却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很多时候,她不愿意直面现实的困扰,只愿意求取暂时的逃避。武则天让上官婉儿传话来俊臣,让他对这个案子要做到“毋枉毋纵”。对于朝中不断出现的谋反之事,上官婉儿已经听得太多了,已近乎麻木。自从武则天当权之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反叛事件发生。而每个案件,最后都以查明属实、血流成河收场。因而上官婉儿认为,虽然所有的反叛都不可能成功,但是所有的反叛却又是一种无可辩驳的事实存在。

狄仁杰给上官婉儿留下的印象相当好。但良好的印象,也是由武则天感染而来的,并非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或许正因为如此,对于狄仁杰的谋反,她既无直觉的同情,也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生出那么多的感慨。

既然狄仁杰本人已经认罪,对他的看管也就不需要再像以前那么严密。这一天,来俊臣手下的得力干将王德寿来到牢房里找到了狄仁杰,希望能够与其完成一笔交易。

王德寿想让狄仁杰供出杨执柔也参与了自己策划的“谋逆”大案。这个杨执柔不是简单的官场小人物,他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都是隋朝观王杨雄的后人。一直以来,武则天将杨家的利益看得很高,其程度不亚于重视武氏家族。

武则天曾经说过一句话:“要欲我家(武氏家族)与外氏(杨氏家族)常一人为宰相。”这里的外家就是指杨家,而外家的宰相则是杨执柔。

狄仁杰听了王德寿的算计之后,大吼一声:“皇天后土啊!你怎能安排我狄仁杰行此等肮脏之事!?”狂吼之后,他用头猛撞房内的柱子,砰砰作响,直至血流满面。场景惨烈,身为酷吏的王德寿也不免心惊胆寒,只好找个机会悄悄溜走了。

从表面上看,狄仁杰拒绝王德寿是出自道德,但在实际中,狄仁杰是权衡两者利弊之后做出的选择。两人之间的交易虽然没有达成,但狄仁杰还是利用王德寿为自己办了一件事。

他将自己在监狱中写下的告密状缝制于棉衣中,然后对王德寿说:“天气渐热,请将棉衣交于家人,将其中的棉絮去掉。”王德寿也没怀疑。

狄仁杰在王德寿走了之后,信心忽然发生了动摇。他觉得,诸武与来俊臣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在这种局面下,他的儿子想要入朝申冤并非易事。

其实狄仁杰的怀疑并不是没有道理,只要来俊臣防范在先,狄仁杰的安排就会落空。或许是来俊臣的自信心过于强大,他以为狄仁杰既然已经供罪,那么罪案如山,肯定没有平反的可能,所以也就松懈了戒惧之心。

狄仁杰之子狄光远在接到狱卒送来的棉衣时,颇感蹊跷。眼下正值隆冬季节,父亲却让人将棉衣在此时送回,其中必有隐情。他很快就在棉衣内找到了狄仁杰的那封密信。

第二天一早,狄光远就入宫向武则天呈上狄仁杰的诉状。

武则天看了狄仁杰带出来的诉状之后,脸色大变。她亲自召见来俊臣,让他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来俊臣始终坚持一个观点,自己没有对狄仁杰等朝廷重臣施加任何刑罚,狄仁杰在监狱中受到了极好的对待。在这种待遇之下,如果狄仁杰不是身负重罪,又怎能承认自己谋反。

武则天并不相信来俊臣的话,她派人到监狱中去检查狄仁杰的生活情况。被指派的使者是通事舍人周。来俊臣赶紧抢先安排布置,让狱卒给狄仁杰换上了一套干净的好衣服,然后才让周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