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自从沈从云这个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出现在世人的眼帘内以后,伴随着沈从云发生的消息,没有一条不是震动全国的。尤其是一条又一条的抵抗外辱的胜利消息,似乎让人们已经习惯了,只要沈从云对外作战,就不会失败。

老百姓是现实的,不是活不下去了,谁当皇帝谁当权,他们才不会在乎。真正在乎沈从云存在的,是知识分子阶层,也只有他们,才会去思考这个国家对内对外发生的一切。而老百姓,则更在乎的是,沈从云当权之后,听着提气的消息是一条接着一条。最近又打的东洋鬼子连连败退,大街上到处贴着的新闻纸上,说的就是这些事情。

北京城的茶馆里,一切都恢复平静后,生活照样继续着,闲谈照样继续着。

“诶,听说了吧?怎么新朝的水师,都打到东洋人的家门口去了,东洋人愣是不敢出战,就这么着还让水师给从老窝里揪了出来,一顿好揍。”

“咋没听说呢?墙根上的新闻纸上每天都有人在那念给大伙听,不过念的那个人说,这叫报纸。念报的人还说了,东洋鬼子可不是啥好东西,甲午年间在辽东,杀了我们好多人。旅顺口,你知道不?全城的人叫杀剩下36个,留下的还都是为了搬运尸首留下的。”

热闹的茶馆里,因为这句话顿时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一会突然有人一拍桌子道:“奶奶的,咱平头百姓不知道的是事情多了。如今这新朝叫啥共和国,在天下大事上,倒是对咱百姓说的挺多的。昨天报纸说一个消息,那个叫啥部来着的,也就是过去的管赶考的,要停止科举考试了。”

“砰!”一声拍桌子的声音,一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悲愤无比的站了起来,摇晃着指着紫禁城的方向喊:“沈逆,你断了天下读书人的前程,你不得好死。”

茶馆里的店小二,立刻拎着茶壶冲了过来,连忙拉着读书人的手往外劝道:“赵秀才,你行行好,别在小店里说这些个。”

“小二,让他说。”突然冒出一个威严的声音来,打断了小二的劝说。

“客观,您面生的紧。您是不知道啊,虽说这如今的新朝,对百姓谈论国家大事不怎么管束,可是赵秀才说的话也太那个了,传出去咱这小店扯不清关系啊。”掌柜的立刻从柜台里出来,给插话的人连连鞠躬。

那人淡淡的笑道:“不碍事的,报纸上都有人对停止科举说三道四的,也没见报纸倒霉?街坊乡里的说说,怕啥?来,给热上两壶好酒,我要请这位赵秀才喝酒闲谈。”

说着男人冲赵秀才拱手道:“赵仁兄,给个面子如何?”

赵秀才生了一副青白脸,瘦的一阵风能吹倒似的,穿的也显得有点寒碜。抬眼看看那人目光倒也真切,一咬牙做到对面拱手道:“这位仁兄看着也是读书人,如此多谢了。”

店小二无奈的瞅了瞅掌柜,掌柜的值得苦笑道:“还不赶紧去备酒菜?”

三杯老酒下了肚子,赵秀才的脸上泛起了一丝的红润,在掌柜有点担心的目光注视下,请客的中年男人笑道:“赵仁兄,《新京晚报》上刊登的消息,我有看过。虽说的是提倡新学,但以往的读书人,也可以到教育部下面的办事处备报一下,可以安排工作么?对那些饱学大儒,不也可以进入国学馆继续做学问么?实在不济的,不是还可以去报考政府公务员!难不成仁兄没有被安排?”

“安排倒是安排了,让我到新的西式小学里教国文,一个月两块钱的薪水。”赵秀才红着脸说到。

“哦?如此在下倒是奇怪了,怎么仁兄还有沈逆断了读书人前程一说?”

“这位仁兄,您想想看,这天下有多少读书人?科举取士是千百年的老规矩了,过去读书人金榜题名后,就能做官了,如今呢?你说这停了科举,让这满天下的读书人,还能有啥盼头?我倒还好一点,东街头的郭老爷子,听说听了科举,一口气没续上,归西了,郭老爷子是在下的启蒙恩师,苦读了一辈子,甲午年间才中的秀才。您说这千百年的老规矩,怎么敢说变就变?”赵秀才说罢,那人微微皱眉道。

“赵仁兄,科举取士之说,自隋而起,不是盘古开天辟地那会就有的吧?规矩是人定的,千年来读书做官是铁律。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条规矩,放在今天,他还合适么?前清倒是遵循这条规矩了,怎么叫洋人的枪炮打了个千疮百孔呢?说到底是规矩不合时宜了,也该到改一改的时候了。国家如今需要的,是能做实事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虫。”说到这时,茶馆门口处匆匆进来一个穿军官,四下一望来到桌子前,冲着赵秀才对面的人一敬礼,然后上前一阵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