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必死之决心(第5/6页)

翁同龢听了这话,正欲再解释,奕忻已经摇摇手闭上眼睛道:“都回去吧,本王乏了,今后对外事务,就不掺和了。”

出了恭亲王府,荣禄直接往后宫递了牌子,求见慈禧。具体派谁谈判,给沈从云拨多少银子的事情,荣禄不打算掺和。

总管李莲英很快就出来,引着荣禄往里面去了。

请安后慈禧让人给搬来一张圆凳,荣禄搭上半个屁股,低声将恭亲王府里的事情汇报了一遍,完了甚是担忧的说道:“太后,臣以为翁同龢压制沈从云,恐另有心思,如今这户部,也该换个人了。”

慈禧脸色阴沉,沉默了好一会才阴森森的说道:“老六算是说了心里话了!这事情翁同龢做的确实是过分了,当初那份形势,日本人都打到盛京跟前了,十万新军北上,才算是挽回了局面,保住了朝廷的脸面。之前毓秀那丫头,没少在我跟前说,沈从云私下里说过,就算朝廷不给一个子,也会出兵。原本哀家还担心,沈从云占了辽东和朝鲜,就赖着不走了,谁曾想朝廷说撤也就撤了,这个人不好琢磨啊。”

荣禄微微欠身,低声道:“太后,您的意思是?”

“如今皇上主政,翁同龢是帝师,换了皇上脸上不好看,这事还是算了。回头你去给军机处几个大臣们商议一下,凑点银子,把欠下的军饷补齐吧,沈从云那边,就说是哀家的意思。”

荣禄立刻明白这话里头的意思,慈禧这是断了翁同龢打算给光绪拉拢沈从云的机会,当今天下督抚中,沈从云的手上的新军人数最多,装备最好,真要是倒向了光绪,麻烦就真的大了。小站练兵是为了防沈从云,可是沈从云没有明着闹腾的时候,总还是以安抚为妥当之策,当年的曾国藩几十万湘军,说裁撤了,不也就裁撤了么?没准沈从云会是第二个曾国藩不是?

和谈代表的人选很快确定下来了,由曾纪泽为首席谈判代表,赴天津参加六方会谈。这样的结果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不过沈从云很快表示,服从朝廷的决定,朝野之间也没什么人去闹腾。

和谈开始后的第二天,胡雪岩的脸上总算是露出了笑容,户部拨款五百万两,虽然欠下的军饷没有全部到位,不过总算是捞回了一点。

和谈之前,沈从云下令南洋舰队退出渤海湾,这一举动被田贝诠释为沈从云和解的诚意。和谈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中俄之外的四国公使,都纷纷表示对和谈成功的乐观态度。

一个星期的谈判下来,结果终于出来了。

《中俄密约》因为没有清政府的正式同意废除了,《中东铁路合同》进行了一点修改后,双方表示都能接受,修改后的《中东铁路合同》,俄方只获得了利用中东铁路运送均需的权利,其他权利归中方所有。

闹腾的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中俄密约》事件,总算是落下了帷幕,朝野内外弹指相庆的时候,1896年的秋天悄然的来临了。

用一种极端强硬手段的,将列强在1896年至1898年瓜分中国的风潮扼杀在摇篮里的沈从云,不知不觉中成了领一时风骚的人物。而沈从云长期蹲守的上海,也无形中成为了天才英才的汇聚地。

秋风阵阵袭来的时节,香山成了一片红叶的海洋,秋高气爽之时,在京城里盘桓了快两年的康有为,迎来了从湖南而来的谭嗣同,两人共邀游玩香山。

山径蜿蜒而上,片片落叶悄然而下的树林间,康有为和从上海联袂而至的梁启超、谭嗣同一道在萧索的秋风中漫布在林间的小径上。

“老师,您真应该去两江看看,这两年两江的变化太大了。学生几次有幸得以采访沈督,每每问及维新之道,沈督皆长叹道,两江虽然走在前面,然中国太大,仅仅有两江是不够的。”梁启超感慨不已之际,康有为也不由轻叹道:

“为师也多次上书皇上,然品级太低,难以上达天听。为师一直不明白,为何沈督不上书朝廷,请求变法?”

谭嗣同闻声微微一笑道:“忧谗畏讥尔!沈督的位置太敏感了!这次上海之行,本欲拜见沈督,奈何沈督前往马鞍上,查探新建炼钢厂的一期工程竣工事宜。广厦兄有所不知,据闻马鞍上炼钢厂的一期工程,所采用的全部是当今最新技术,完工后,可年产四十万吨优质钢铁。这次回去,小弟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想想就令人激动啊!”

梁启超这个时候接过话道:“即便是这样,沈督还是曾经充满忧虑的说,1893年,美国人的钢产量就达到了1400万吨以上,马鞍上的二期、三期工程想做也没银子啊。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俄国人虽然被吓退了,可那是用大量从国外进口军火堆积起来的胜利。南洋舰队的两艘战列舰,耗资700万两,就是最好的例子。国家要变革,就应该从根子上去变,举国皆变才真正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