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扶不起的大清国

对于革命,统治者从来只有一个政策:镇压镇压再镇压。镇压命令虽然是由载沣下达的,但载沣委实是一个软弱的人,看到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他经常被吓得一个人偷偷哭泣。汪精卫行刺他后,他有时吓得连家都不敢回。

宪政也不管用

让家天下的封建皇权实行宪政改革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外敌的入侵,清廷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要进行宪政改革。

载沣掌权后,本来是不打算进行宪政改革的,但是来自国内外的压力非常大,他不能不有所作为。清廷从实行宪政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出迫不得已的姿态,这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是真心改革。

宣统登基第二天,载沣宣布预备立宪按原计划执行。各省的督抚担心载沣只不过是做做姿态,联名上书,要求清廷立即召开国会,讨论宪政事情,但遭到载沣的拒绝。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反清活动也日益高涨,各地不断出现暴乱和攻打衙门的事件。对此,载沣也没有什么良策,无非就是镇压。

预备立宪开始后,也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是官制改革。官制改革主要是模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建立内阁,并设立总理大臣一名,左右副大臣两名,各部尚书均为内阁政务大臣。官职改革大体是模仿三权分立制度,废除了清朝的三法司制度,也就是说废掉了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改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除了在中央,在地方上也进行了一些官制改革,这些改革虽然都很好听,但并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在官制改革中,设立了资政院,资政院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相当于国会的前身。资政院的主要事务是做好国家预算、制定国家政策、负责税收和公债等事务、制定和修改法典(但不能制定宪法)等等。

如果说资政院相当于西方国家的上议院的话,那么谘议局就相当于下议院。谘议局的议员由各省督抚推荐和考核,部分地反映了民意。但这些改革其实根本还是换汤不换药,真正的权力还是操纵在皇室和督抚手中。

立宪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方自治,这是出洋考察的五个大臣总结出来的经验,回来后他们力荐中国实行地方自治,他们说:“考察西方强国,他们所以强大最大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在戊戌变法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湖南就实行地方自治,张之洞把湖南经营得非常好,为全国做了一个表率。

谘议局成立后,实业家张謇带头发动了大规模的国会请领活动,张謇请求在宣统三年召集国会,同时请求设置责任内阁。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清廷坚持预备立宪九年后才召开国会。虽然请愿活动给清廷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对日本低头

慈禧治国很有一套,那就是宁可让国家断送在外敌手中,也不要让国家落入“奴才”的手中。那意思很明显:严防家贼,对外国人要好一点。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扩张欲望空前高涨。日俄战争后,日本又夺取了朝鲜,随后,它的目光紧紧盯着中国的东北和蒙古。1906年,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府。这两个机构的成立就是为了侵略东北做军事准备,借公司之名实行武备之实。

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首先是从修铁路和开矿开始的。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初十,日本向清廷提出了安奉铁路问题,要求清廷允许日本人在丹东和沈阳之间修铁路。日本还想把这条铁路和朝鲜境内的汉城连接起来,计划在鸭绿江上架铁桥,以便对东北进行军事侵略和资源掠夺。

日本方面还要求将铁路改为宽轨,并改变之前的路线,以便多占有一些土地,还声明要派兵保护铁路。清廷让东三省总督锡良与日本人交涉,锡良尽全力维护中国的主权,不对日本人妥协。日本见锡良不妥协,居然公开对清廷发表照会,表示日本将自行执行,不管清廷的态度。

中国政府还没有同意,日本人已经开工了,清政府懦弱无能,不敢阻止日本人。日本就这样霸王硬上弓,根据自己的规划开始修建铁路。看到清廷如此软弱,日本的要求不断升级。

抚顺煤矿本来是由中国商人在经营,中国商人曾向俄国人借款,日本借口说这个煤矿是俄国人的产业,日俄战争之后,霸占了抚顺和烟台两处煤矿。清廷让日本归还,日本人却说这是俄国人的产业,拒不归还。后来,经过艰难的交涉,日本表示愿意向中国缴纳一定的税收。

还有就是间岛问题,间岛是中朝边境的一块沙滩地,有两千多亩。日本占领朝鲜后,以保护国的名义肆意干涉间岛领土问题。日本不断地让朝鲜人民向间岛周边地区渗透,然后以保护朝鲜人民为由,侵占中国的领土。日本想将延吉厅据为己有,清廷跟日本公使严正交涉,在如山的铁证面前日本理屈词穷,不得不承认延吉厅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日本要求中国在其他问题上进行让步,须以图们江为中朝两国边界,日本可以在图们江以北设置领事馆。此外,日本还要求修筑吉会铁路,日本修筑这条铁路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军队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