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甲午战争挥之不去的痛(第2/4页)

当然,日本人恨透了袁世凯,所以伊藤博文还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严惩袁世凯。对此,李鸿章坚决拒绝了。

后来,李鸿章让袁世凯护送大院君回国,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袁世凯再次控制朝鲜。袁世凯到了朝鲜后,积极扶持大院君,让李熙和闵妃夫妇俩特别难受。

关于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历来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在朝鲜还是尽忠职守的,他虽然权欲很强,但是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在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袁世凯的表现颇为出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袁世凯在朝鲜对日本人的强硬态度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那么,究竟哪种评价更符合事实呢?笔者以为前面的评价应该更符合实际,甲午中日战争的罪魁祸首绝不是袁世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是很明显的。不管有没有袁世凯,日本都会发动侵略战争,日本一直在扩大军事力量,十年磨剑就是为了有一天拿其他国家试剑。

后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都派兵前往朝鲜。袁世凯虽然在第一时间请示李鸿章,但中国衙门的办事效率远远比不上日本,日本的动作比中国要快得多,他们在第一时间内派出七千士兵登陆朝鲜。

东学党原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听说中日两国派兵来镇压自己,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是以两国军队还没过来,他们已经逃得一干二净。那么接下来就是中日两国的问题了。

根据之前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签订的条约,这时候中日两国都应该信守条约,从朝鲜撤兵。可惜问题没这么简单,日本对朝鲜是志在必得,非但没有撤兵,反而不断地往朝鲜增兵。袁世凯请求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到朝鲜跟日本军决一死战,李鸿章自诩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一口回绝袁世凯的要求,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针。

李鸿章清楚,俄国也非常想染指朝鲜,所以李鸿章想挑起俄国和日本的争斗。只可惜,俄国人并没有上套,他们同意“劝劝”日本。

此时,中国国内对日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老李很纠结

当时,中国最了解日本的人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在掌管海军的时候就一直以日本为假想敌。本来中国也是很有希望建造一支像日本那样现代化海军的,可惜慈禧几次三番挪用海军经费,海军根本没有任何发展的可能。

当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声时,李鸿章的心里凉飕飕的,他很清楚中国打不过日本,但是又不能说出原因。袁世凯在日本也待不下去了,赶紧逃回国。

1894年,正是光绪二十年,这一年光绪二十四岁。面对朝鲜的形势,光绪没有掉以轻心,他派遣了近两千五百名士兵赶往朝鲜,这点兵力当然远远比不上日本在朝鲜的兵力。不过,当时光绪并不认为中日的战争会迫在眉睫,他只是要做出一个姿态,希望日本能够知难而退。毕竟天朝上国这么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余威还是有的。

日本在朝鲜的行动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警惕,他们担心日本的扩张政策会影响他们在远东的利益,所以西方列强一起对日本施压。这反而引起了李鸿章的错觉,李鸿章觉得只要列强能帮助中国,日本一定会退让的。李鸿章这一疏忽可不是小事,让中国军队疏于备战,真打起来措手不及。

说实话,在这件事情上,光绪比李鸿章的感觉更敏锐,他觉得事态远远比李鸿章所想象的要严重,他给李鸿章下了一道圣谕:“现在倭寇的气焰越来越嚣张,朝鲜被他们胁迫,岌岌可危。千万不要指望列强对日本的劝说,那些都是空的,中国和日本的决裂就在眼前。你督练海军这么多年,应该比较了解日本人吧,希望你能审时度势,尽快备战,不要等到战争爆发后匆忙应对……”

李鸿章在心里是比较看不起光绪这个黄口小儿的,他觉得姜还是老的辣,光绪懂什么,日本肯定不敢跟中国开战的。

五月二十八日,光绪召见军机大臣,当着军机大臣的面表示自己站在主战派一边,还说慈禧太后也主张打一场。李鸿章心想,你们这娘俩知道什么,海军的钱都被老佛爷给花光了,这仗怎么打都是输。

六月十五日,光绪在上书房召见翁同龢,翁同龢告诉他朝臣的意见是一面增兵一面协商。

光绪沉吟片刻说:“如果日本撤兵的话,我们可以跟他们谈判,如果他们不撤兵的话,免谈。这也是皇太后的意思。”

翁同龢:“这个老臣知道。”

慈禧确实是主战的,因为在慈禧的眼里,日本不就一个弹丸小岛吗?泱泱大清打败它就像摁死一只虱子。当时,正好是慈禧六十大寿,慈禧反倒希望早点开打,把日本打败后,自己再来祝寿,那简直就是双喜临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