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曾剃头来了(第6/8页)

曾天养一死,太平军马上大乱,大家纷纷溃逃。

曾天养的牺牲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征兆,对西征军的士气打击非常大。当然,也不能把后来西征军的失败全部归到曾天养的头上,西征军先后投入到湖南的兵力多达四五万人,原本是想拿下湖南,却被曾国藩逐个击破。从战略上来说,杨秀清还没有足够重视湘军,最终让曾国藩集中优势兵力将西征军一步步耗掉。

战略的失败加上战事的失利让西征军最终失去了武汉,偷鸡不成蚀把米,湖南没有拿下来,反而要逐步丧失对湖北的控制权。其实,武汉的守军不少,有五六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新兵,而湘军只有两三万人,但大多都是精锐,所以能在四十天之内拿下武汉这座大城市。

武汉失守的消息对杨秀清打击非常大,他下令将守将石凤魁和黄再兴押回天京斩首。太平军这边是屋漏逢连夜雨,拿下武汉后,清军将领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等人又在田家镇击败秦日纲的部队,歼敌上万人,烧毁船只几千艘。至此,太平军在湖北已是强弩之末。

曾国藩立功不小,咸丰本打算至少给他一个湖北巡抚当当,但考虑到曾国藩是手握兵权的汉人,如果再让他当上巡抚,那是养虎为患,于是便赏给他一个三品顶戴的虚衔。

曾国藩倒也是个会做官的人,他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感谢皇恩浩荡,要誓死报效国家。

曾国藩大战石达开

肃清湖北的太平军后,曾国藩一时之间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在咸丰的奏折中洋洋得意地说,东南很快就会出现转机,形势很有可能扭转。

湘军上下比曾国藩更嘚瑟,大家都觉得太平军不堪一击,纷纷鼓噪着一举肃清江面,直捣天京。曾国藩也觉得是时候了,他在九江和湖口一带纠集部队,准备顺江摧毁太平军的防线,然后在天京城外和向荣会师,一同攻破天京城。

这个算盘是很好的,但是也有点虚。曾国藩首先应该估摸自己的势力,然后再了解太平军的势力,然而求胜心切,哪顾得了那么多。

曾国藩急命两大王牌将领塔齐布和罗泽南进攻,进攻的目标是太平军的后起之秀陈玉成。陈玉成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将领,不过太年轻了,他虽然是佯装撤退的计策击败了周凤山的军队,但是塔齐布和罗泽南同时过来袭击,被三路大军夹击,岂有不败之理。

秦日纲又在九江被击败,这时太平军呈全线溃败的颓势。秦日纲一路退到黄梅,黄梅县是湖北、江西、湖南三省的交界点,也是太平军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

秦日纲不断败退的同时,杨秀清也一再地对他表示愤怒,先是让石达开取得一切指挥权,接着表示,如果黄梅再丢了,决不轻饶。秦日纲也知道杨秀清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黄梅丢了,自己的脑袋估计也保不住了。

秦日纲背水一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他不断地加固防御工事。他在黄梅城外挖掘了许多巨大的梅花坑,深达丈余,里面布满了地雷和竹签。黄梅城的周围陷阱重重,滚石檑木一大堆,秦日纲自认为湘军这次怎么也不可能拿下黄梅城。

秦日纲千算万算,就没有算到湘军有几十个间谍潜入军中。这些间谍冒充太平军,将城内外的布置弄得一清二楚,塔齐布对太平军的陷阱了如指掌。

尽管如此,秦日纲还是仗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屡次击败湘军。秦日纲没得意多久,湘军内外夹击,攻入城内,放火烧成,击败秦日纲。这次湘军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大,死伤甚巨,猛将塔齐布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

秦日纲和陈玉成退到宿松和太湖一带,两人都饱受挫折,心里留下了一点阴影,守着阵地死活不肯出战。

咸丰四年(1854年)十一月初七,罗泽南率领四千人向濯港进发,遇上了罗大纲和赖桂英,太平军方面有两万人。罗大纲虽然也姓罗,但此罗远不是罗泽南的对手。罗大纲自乱阵脚,居然分兵突围,结果正好被罗泽南拧紧一个拳头击败。罗大纲和赖桂英被击退之后,也学着秦日纲的样子,坚守不出。

由攻势转为守势,这是太平军最大的变化。

不是湘军太猛,而是太平军的士气正在不断下跌,这说明庞大的太平集团出现了问题。当你的敌人做得比你更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在战场上尤其如此,在这一点上,以洪秀全杨秀清为代表的太平集团做得不够好。

不久,罗大纲在几支湘军的猛烈攻击下,损失万人,退到湖口。湘军锐气高涨,一鼓作气击败九江江面的太平军水师部队。

湘军完全收复了湖北。

太平军全部退到九江湖口,湘军近两万人也严阵以待,准备一举攻下九江和湖口。为了鼓舞士气,曾国藩亲自来到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