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决定天国存亡的北伐与西征(第6/9页)

九月二十五日,北伐军打到沧州。沧州知府沈如潮站出来,招募三千乡勇,严阵以待。北伐军完全没有料到沈如潮是一个猛人,这天清晨大雾弥漫,北伐军前锋前进的时候忽然遇上了沈如潮的军队。北伐军很奇怪,这些人不守城,出城来干吗呢!还没反应过来,对方已经杀了过来,沈如潮的部队对地形很熟,也习惯了大雾天气,很快就杀退太平军的进攻。

最后北伐军集合全部兵力围攻沧州,终于拿下这座铁城。为了泄愤,李开芳和林凤祥下令大肆屠杀,虽然没有杀光全城的人,也杀了上万人。

攻克沧州后,北伐军扑向白洋淀。去过白洋淀的朋友知道,这里四处环水,很适合打水上伏击战。北伐军陆战能力不错,水战正是软肋。果然,第一次进攻北伐军就损失五百人,而守军无一伤亡。

北伐军几次进攻先后被挫败,只好退到静海。此时,北伐军在军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如果不惜一切代价攻打天津,应该是可以拿下的,天津的防御力并不强。

机会稍纵即逝,没多久,胜保和僧格林沁的军队已经抵达天津。清军仓促过来,军容不整,辎重在后。李开芳和林凤祥如果在这时候来个突然袭击是很容易击败支援的清军的,可惜他们还是没有这样做。也许他们是吓怕了,一直守着静海,坚守不出。就这样,眼看清军在天津城周围集结。

其实,清军是有很多破绽的,首先胜保和僧格林沁两人的关系就不好。胜保名义上是保卫京师的钦差大臣,但僧格林沁的实际地位要高,所以他们互不统属,两人经常钩心斗角。

奇怪的是,林凤祥不仅没有进攻,反而让李开芳带领四万人驻守独流镇,自己带着一万人守静海镇。

这五万人的北伐军中,真正有战斗力的还是从南京出发的那两万人。流民组成的军队本来就军心涣散,只有通过战斗才能不断凝聚他们。现在北伐军转攻为守,无疑助长了很多人叛逃的心思。

前来增援的清兵号称是八旗精锐,但是战斗力也相当差,前后十多次对北伐军发动超过万人规模的进攻,都被打退。两支军队就这样陷入僵持状态,如果李开芳和林凤祥有石达开那样的才能,北伐很有可能会成功。杨秀清北伐的战略是正确的,但让林、李两人担此大任不能不说是杨秀清用人的失误。

正面进攻没有效果,双方都选择在晚上搞一些突然袭击。有几次,两军夜晚搞突袭,在半路上恰好相遇了,互相打起来。打到伸手不见五指,双方心照不宣地撤回去。结果撤退时很多人搞错方向,清军跑到北伐军那边为北伐军修炮台,北伐军跑到清军那边为清军筑工事。等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原来回错了地方。

后来,北伐军实在熬不住了,主动进攻。没想到进攻僧格林沁时,被胜保偷袭,损失了几万人,最后只剩下两万。

自此,北伐军渐渐步入劣势,清军步步为营,包围北伐军。北伐军突围退入阜城。其实到了这地步,北伐军已经没什么搞头,南下和援军会师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林凤祥突然作出一个自取灭亡的决定,不再后退,坚守阜城,等待援兵。杨秀清确实派出了一支七千人的援兵,但这支援军正被清军拦截在山东临清。

林凤祥坐地等死,僧格林沁和胜保证求之不得。他们率领四万清军团团围住阜城,激战之中,主将吉文元阵亡。这也是攻城以来获得的最大战果,僧格林沁攻了许多次,都不能成功,忽然听说北伐的援军已经冲破临清,渡过黄河北上。僧格林沁急让胜保带领万人前去阻击。

胜保一走,北伐军压力大为减轻,林、李二人带兵出击,成功突围,退到连镇,在这里补充了大量的粮草。可惜,冬天已经到了,这些南方军队实在经受不起北方的严寒,冻死饿死不少,北伐军内部弥漫着一股失望的情绪。

胜保还真不是纸上谈兵之辈,居然把北伐军的援军全部歼灭。而这边的李开芳还以为援兵不久就到来,亲自带着几百人迎接。他没迎接到援军,倒是迎接到胜保,李开芳狼狈逃回。

此时,北伐军还剩不到万人,清军兵力是他们三倍以上。后来逃兵越来越多,在逃兵的指引下,清军攻破城池。林凤祥被抓住后,押往京城凌迟处死。林凤祥不愧是从血火中训练出来的人,他有着恶魔般的意志,凌迟的时候,居然面不改色,反而很镇定地看着刽子手对自己下刀。当时,在一旁的清廷官员吓得面色如土,大家纷纷说:“这个人简直不是人啊!是人哪有不怕痛不怕死的,你看他那样子,不是个英雄,就是个魔鬼……”

北伐军主力虽然被歼灭,还剩下李开芳率领的一千人。李开芳居然多次抵抗了清军的进攻,胜保因为模仿关二爷被僧格林沁参劾,押往京城问罪。一路上,胜保诗情大发,感叹自己是深受不白之冤的岳武穆,也算是自娱自乐,免得在囚车上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