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还原十全武功真相(第3/12页)

看到前方捷报频传,乾隆非常高兴,夸奖前方将领,让他们尽快捉拿贼首。可惜好景不长,就在大家高兴之时,前方忽然传来战败的消息。桂林部将薛琮带领三千人在墨垄沟被小金川军队围住,薛琮向桂林求援,桂林却没有营救,导致薛琮全军覆没,仅有两百人泅水逃回。

乾隆一气之下,解除桂林的职务,调任阿桂接替他。此后,清军又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在乾隆三十八年,清军却遭遇了一次惨败,主帅温福阵亡。温福阵亡后,乾隆任命阿桂为定西将军,全权负责剿匪事务。为了确保阿桂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乾隆向前线派送了大量的军饷、弹药和援兵。阿桂是一个身经百战的优秀将领,手下有一大批猛将,如海兰察、明亮、福康安、丰绅额。在阿桂的指挥下,清军很快攻克了小金川,随后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向大金川。中途,僧格桑病死,索诺木献出僧格桑的头颅向阿桂乞降,阿桂不理他,继续进攻。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索诺木自知山穷水尽,捧着印信,带着全家和部众两千多人到清军大营投降。第二次金川之战就此画上了句号。这场战争历时五年,耗资七千多万两白银,调兵十多万,终于结束了,百姓可以喘一口气了。

战争结束后,乾隆为了永绝后患,废除了金川的土司制度,设置流官,加强对金川的控制。从此以后,金川就变成帝国的直接辖区。如果要给乾隆这次武功打分的话,可以打五分,虽然代价很大,但毕竟解决了国家内部的分裂和割据问题,将整个国家纳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将金川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制服准噶尔这头野兽

议和罢兵

从康熙开始,清廷与准噶尔的矛盾就从来没有停歇过。

康熙收服了一代枭雄噶尔丹。

雍正与噶尔丹策零打得难解难分。

到了乾隆头上,准噶尔仍然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雍正十一年后,噶尔丹策零感觉耗不起,便向雍正示好,主动释放清军俘虏,希望大家能够握手议和,追求双赢机制。

对于清政府来说,连年对准噶尔用兵,军费开支早已让财政捉襟见肘,也耗不起。从康熙五十六年到雍正十一年,清廷在军费上的开支高达七千多万两白银,当然这些开支远远比不上乾隆朝的军费开支。军费如此之高,是很难达到盛世的,所以,停止用兵也是雍正的心愿。

雍正让群臣商议后,决定接受议和策略。为了表示诚意,雍正下令驻扎在科布多的清军撤到罕瘦尔,一个月后,雍正派遣使者前往准噶尔。噶尔丹策零盛情招待清廷使者,出城十几里迎接。

尽管双方都很热情,礼仪也很周到,但是谈判之路却非常曲折。清廷使者傅鼐提议准噶尔和喀尔喀以阿尔泰山为界,噶尔丹策零对此不能同意,坚持要以杭爱山为界。对此,傅鼐果断地表示拒绝。谈判一再中断,直到雍正驾崩,双方都没有达成共识。

乾隆即位之后,在边界问题上丝毫没有让步,在接见准噶尔使者时,乾隆一再强调:“边界问题应当按照皇考的方针办事。”

乾隆的强硬姿态让噶尔丹策零非常愤怒,召集各大台吉开会。会议中,只有少数人支持按照清廷的要求划分疆界,大多数人都对清廷表示不满。

乾隆三年秋天,双方再次举行谈判,然而都是互不相让,结果谈判失败。十二月,噶尔丹策零作出了一些让步,放弃阿尔泰山以南地区,提出新的定界方法,以阿尔泰山为界,准噶尔部落在山北游牧,喀尔喀在山南游牧。同时,准噶尔部享有特权:每四年,可以在北京和肃州进行一次贸易。

一纸合约换来了二十年的和平,合约的签订对双方都有好处,兵戈平息,国库充实,百姓安宁。这份合约也为乾隆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和平基础,没有稳定的国内环境,很难想象会出现盛世。

准噶尔内乱

乾隆十年九月,噶尔丹策零病死,对于准噶尔部落来说,这是内乱的征兆。

噶尔丹策零死后,他的儿子们继承准噶尔部落的“优良传统”,很快就火拼起来。准噶尔部落不久就陷入了混乱之中。

噶尔丹策零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是喇嘛达尔扎,次子是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幼子是策妄达什,女儿是乌兰巴雅尔。

乾隆十一年,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才十二岁,但是他母亲的身份尊贵,得以继承汗位。可惜这个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大汗,史书说他昏庸无能残暴嗜杀,一个十二岁的小朋友就能把这些滔天的罪名给揽上,真是了不起。姐姐乌兰巴雅尔总是劝他不要胡闹,他不仅不听,还把姐姐和姐夫囚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