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扑朔迷离的身世(第6/6页)

这个传说听起来非常动人,有鼻子有眼。那么,雍亲王的女儿后来怎么样呢?传说也给出了合理的结局。陈家对这个女儿非常好,给她最好的教育和优待,长大后,她嫁到常熟的大姓蒋家里,她的丈夫是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蒋家对这个“公主”也非常看重,特地为她盖了一栋豪华的楼阁,人们称之为公主楼。这个公主嫁到蒋家后,还带来了自己的嫁妆,嫁妆里面有御赐的金莲花,可以证明公主的身份。

这个传说非常完整,很容易让人相信,在民间流传得非常广,从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影响力。在《书剑恩仇录》中,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刚出生没多久就被雍正强行换走。陈阁老托红花会的总舵主于万亭秘密进宫,把自己的亲笔信交给乾隆,在信中,陈阁老将当年偷龙换凤的经过详细讲了出来,还指出乾隆左腿有一块胎记。得知身世后,乾隆向乳母求证,乳母所讲跟陈阁老一样。书中最精彩的一个地方莫过于乾隆的同胞兄弟陈家洛劝乾隆以民族大义为重,恢复汉人江山,可惜没有成功。虽然是亲兄弟,终因为环境不同造成了思想上的差异。陈家洛最后以悲剧收场。

对于这个传说,著名的清史专家孟森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得出结论:乾隆不可能是陈阁老的儿子。

我们来看看孟森的分析吧!

一、从历史记载的乾隆跟陈阁老的关系来看,他们不可能是父子关系。在清宫档案中,乾隆六年陈阁老因为犯错被革职,乾隆还当面责备陈阁老猥琐无能,不称职,总之是领导骂下属的话,丝毫不讲情面。而且乾隆对陈阁老的责骂并不只有这一次,很多时候都是在公众场合。如果是父子关系,这是很难想象的。孟森还指出,陈家鼎盛并不是因为跟乾隆的关系,这个陈家本来就是海宁的大族,在明朝末期就开始发迹,在康熙和雍正时登上了顶峰。在乾隆时期,陈阁老并没有得到特殊的关照,反而不断走下坡路。

二、陈阁老家里确实有“爱日堂”和“春晖堂”两块匾,但孟森考证出来这并不是乾隆题的,而是他的祖父康熙题的。所以,这块匾暗示陈阁老夫妇是乾隆父母就纯属瞎编。

三、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陈阁老家里,并不是为了探望什么父亲,而是为了视察钱塘江修坝工程。钱塘江大坝关系到国计民生,对国家的财政和漕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乾隆才对此高度重视。在海宁县里,陈阁老家里的条件最好,乾隆住在他这里也就丝毫不奇怪了。乾隆第一次住进陈阁老为他修建的隅园里,就为这园子取名为“安澜园”,可见他的目的是希望钱塘江平稳,造福苍生。乾隆在安澜园确实住过四次,但从来没有召见过陈阁老的子孙。

四、雍正没必要实行调包计。在乾隆出生之前,雍正已经有了一个八岁的儿子弘时,而且有一个王妃正临盆。雍正又不是没有儿子,没有必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为自己增加筹码,再说了,当时皇位争夺激烈,到底谁继承大统谁都不清楚。如果雍正当不上皇帝,纵使抱来这么一个儿子又有什么意义呢?雍正是一个做事非常谨慎的人,这么精明的一个人不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他调换别人的儿子,这事一旦被揭发,前途尽毁,他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做这弊多利少的事情吗?

五、根据清王室的规矩,换子的可能性太小。如果王府中有皇孙诞生,必须立刻上报,宗人府再写专门的奏折给皇帝,然后皇帝为皇孙取名。如果雍正当年生了个女儿上报,后来又变成了一个儿子,他怎么跟上面交代呢?上报程序非常严格,雍正要想瞒天过海难度太大。

六、传说中雍正的女儿最后嫁给蒋家,而且蒋家为他修建了一座“公主楼”,但是经过考证发现,常熟人都不知道家乡有什么“公主楼”,连蒋家后人也不知道,甚至连“公主楼”的遗址都找不到。而且,那个所谓能证明皇女出嫁的金莲花,在清宫嫁女档案中也找不到这么个东西。

经过重重考证,孟森认定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纯属虚构,既没有事实的根据,也没有逻辑的说服力。

考虑到这个传说产生于清末,当时正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潮兴起,这个传说的目的当然不只是娱乐,更多的还是汉人的排满意识,有浓重的政治意识,其目的是为了应和“恢复大中华”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