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雍正与外国(第2/7页)

雍正还对那些逗留海外没有回国的人作出了类似赌气的规定:不准回国。本来,清政府的政策是允许海归的,但是几年以来,雍正发现坐商船回来的游子甚少。雍正感觉这些人不给自己面子,认为这些人都是不安本分的人,如果给他们自由,听任他们来去自由,这些人就更加没有顾忌,反正随时都可以回去,干脆在国外多待一段时间吧!所以,雍正限定了一个期限,逾期不回的人不准回国。

雍正还解释说自己的目的并不是逼这些人早点回来,就算他们全都回来,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这些人在国外待那么久,想必是人伦丧尽,没有故国之情,这样的人回国之后,肯定有一大批奸淫邪恶之徒。雍正的这种看法当然毫无道理,无非是一种天朝上国皇帝的思维方式,他总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自己统治下的百姓很幸福,大家都愿意在这里生活,如果逗留海外不归,是这些人出了问题,而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的政策出了问题,是不是统治过于专制。

控制别人、限制别人是雍正对人的一大特色,开放一个小小的海禁,居然有如此之多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开放了毕竟是比老爹康熙更进步了,这也确实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措施。

从雍正五年到六年,从厦门出口的福建商船有二十一艘,七月以前返回了十二艘,带回大米一万一千多石,还有燕窝、海参、苏木、牛皮等货物,带回流落南洋的居民三十多人,有的人在海外生活了十七八年。这些人回来后,雍正一方面安排他们回原籍,另一方面让地方官严密查访,看这些人是不是国际间谍。

东南亚诸国来朝

越南是明朝时中国的附属国,两国的关系很友好。清朝建国后,越南依旧对中国称臣,每三年进贡一次。在雍正朝,中国与越南的关系非常好,不仅官方交往密切,民间也常有商业往来。

当然,越南也是许多反清人士的避难所。清初,这样的人特别多,后来,又有许多广西、云南的人移居到越南。雍正曾经对此愤愤不平地发表评论:“这些无知愚民,抛家弃业,居然跑到交趾去开矿。”雍正是没有商业头脑的,在他看来,离开天朝,跑到弹丸小国去创业简直就是不懂沐浴浩荡的皇恩。

这些到越南创业的华人把母国的文化也带到这里,对越南的经济和文化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尽管是附属国,而且也很友好,但毕竟两国接壤,难免会有一些纠纷,这些纠纷主要发生在边界上。在明朝的时候,两国就发生过边界纠纷。明朝时,中越两国以云南省开化府南240里的赌咒河为界。不过,明朝官员粗枝大叶,以为铅厂山下的一条小溪就是赌咒河,致使中国失去120里的土地。到了康熙二十二年时,铅厂山下小溪以内的几个村寨又被越南人占领了,最后以马伯讯为界,又失去了40里。

到了雍正朝,云南总督高其倬上奏:“按旧的边界来算,应该把二百四十里之境全部收回,交趾有都龙和南丹两个厂,都在原来属于我们的边境里,安南国王把这两个厂看成是很大的利润生产地。如果我们要回来的话如同抢他的宝贝,他肯定不肯。请圣上定夺。”

雍正显得非常大方,说:“朕素有怀远之心,与邻国纠缠边疆问题时,只要不是太大的地方,何不成人之美呢?在威与德之间,朕认为德更重要。都龙和南丹这些地方,在明朝时就为安南所有,我们就不收回了,还是以小溪为界吧!”

雍正四年八月,两国将国界定于铅厂山。没想到安南国王还不满意,继续骚扰雍正,雍正不堪其烦,将这个问题交给鄂尔泰。鄂尔泰接手之后又划给越南80里,安南国王听了非常高兴,上疏表示感激。雍正心想,原来是个知好歹的啊,就又赏赐给他40里地。等于在雍正手中,给了越南120里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皇帝高兴,他可以随便把领土给别人。在皇帝眼里,领土是自己的,并不是国家的,更不是百姓的。

中国和泰国之间的关系则相对简单。从古至今,中泰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友好。清朝建立后,顺治九年,泰国国王第一次派人到中国来朝贡。后来,康熙规定泰国每三年朝贡一次。康熙六十一年,清政府让泰国在进贡的时候,运三十万石的米,分别送到福建、广东、宁波三处售卖,而且康熙给他们免税,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数目则要征税。

雍正年间,泰国大米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这让雍正很高兴。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的哥哥、广东巡抚年希尧上奏罗列了泰国进献的贡物。雍正听了龙心大悦,赞扬泰国:“暹罗(泰国古称)不辞艰险给我们送来谷种、果树、洋鹿、猎犬等物品,确实恭顺有加,他们的货物就一概免税吧,作为对他们输诚向化之心的奖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