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漠孤烟马蹄疾康熙亲征噶尔丹(第4/6页)

乌兰布通惨败后,噶尔丹处境极为凄惨,没有牲畜,人员大量减少。为生计所迫,噶尔丹不得不低头请求清廷给一些粮食和白银,以解燃眉之急。清朝的理藩院一口回绝,康熙却法外施恩,赏赐给噶尔丹千两白银,同时派遣大臣招降噶尔丹,承诺只要归降,一定妥善安置,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噶尔丹也是一个高明的对手,他看出康熙的两手做法,也还之以礼,派出两千男女到清军驻地,表面是归顺,暗地里让这些人充当奸细,四处搜集情报。安稳一段时间后,噶尔丹又要求清廷将多尔济和哲布尊交给自己,对于噶尔丹的无理要求,康熙给予了严厉的谴责。

噶尔丹被拒绝后,心里很不服气,开始在边境挑起事端。康熙派遣使者到阿拉布坦那里通好,噶尔丹的部署半道截击他们,将使者们杀害,劫走全部行李。此外,噶尔丹还挑唆其他人背叛清朝,阻止班禅入京。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噶尔丹率领三万骑兵渡过克鲁伦河,对喀尔喀部落进行大肆抢掠。上次战败让噶尔丹记忆犹新,所以这次他没有进入漠北,只是扬言等借到俄罗斯六万鸟枪兵,将大举进攻,这分明是公然向康熙宣战。

康熙必须回应噶尔丹的挑衅,当然征讨的困难康熙也非常清楚,他说:“朕亲历其间,比较了解塞外情形,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难用兵的地方。那里是不毛之地,经常无水,到了沙漠地带,运粮特别难……”

困难重重不过是为了表示康熙的钢铁决心,康熙又说,噶尔丹违背约定,横行无忌,如果不灭了他,边境将永不得安宁。康熙召集三品以上的武官商讨灭敌之策,大家都认为非常困难,都不愿劳师远征。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仍然坚持剿贼,更令人吃惊的是,康熙居然要再次御驾亲征。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说:“我上一次征讨噶尔丹,众人都劝阻,只有费扬古支持我。后来两次征讨,就没有人赞同我了,是我执意如此。”

这一年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十二岁的康熙带领十万兵马,兵分三路,再次前往大漠讨伐噶尔丹。东路军由抗俄名将萨布素率领,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统领,中路军是康熙亲率的禁卫军。

行军途中,无论多小的事情,康熙都要亲自过问,然后做出具体的指示。远征大漠,粮草还可以自己带,但是淡水却带不了那么多,寻找水源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饮水问题主要靠掘井解决,这事由户部侍郎思格色负责,他负责掘井,掘好一口井后,他回来向康熙禀报。康熙问他:“一口井能解决多少人马的饮水问题?”

思格色回答不上来,康熙很生气,骂他为官昏聩,让议政王大臣撤了他的职,贬为一般的士兵。后来,康熙派遣副都统阿迪视察水草情况,阿迪回答说:“现在冰雪冻住了,不容易开掘。”

康熙很生气,说:“用兵之道,贵在神速,大兵行军,断不可缺水,时当春季,地脉当融,即使冰冻也可以凿开。”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康熙的命令下达以后,没过多久,就掘出了好几口井,把地下的冰层凿开后,醉人的清泉就涌出来了,全军一片欢腾。为了方便大家饮水,康熙让军队围绕着井扎营,这样士兵可以从不同的方向饮水,不会造成拥挤。每口井康熙都让官兵把守,以保证用水的安全。

康熙每天都起得很早,起来后他就看到军营里炊烟缭绕,心中颇多感慨。

在这段漫长的征途中,面对着沙漠的风光和草原的广阔,康熙心中难掩诗意之情,在征途中,他写下了一首诗:

四月天山路,今朝浩瀚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驱驰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在这首诗中,康熙表达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辞辛苦坚持亲征的战斗精神,也流露出了一定的自豪感,所以他才敢很有底气地反问:“帝王中,像我这样御驾亲征,穿越沙漠、高山、草原的有几个呢?”

康熙有一个特点,一旦做出了决定,一定会坚持到底。大军到达科图时,有传言说噶尔丹已经逃走了,远远地不知躲在什么地方。扈从大臣佟国维、索额图、伊桑阿等人反复启奏,希望康熙能够班师回北京,留下西路兵对付噶尔丹就行了。这些大臣平时在北京城里养尊处优,过着天堂般的生活,现在要来这塞外遭罪受,肯定不适应。他们请求康熙回京是可以理解的,更多的还是一种自私的心理,并不是为了康熙。

康熙很愤怒,严厉地斥责了他们。康熙说:“怯懦是最大的无耻,半途而废是世上最没出息的行为。”

康熙一般很少这么愤怒的,可这时必须愤怒,佟国维、索额图这些人的想法并不是少数人的想法,很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理,一旦这种心理蔓延开了,一定会影响士气动摇军心。所以,康熙必须向全军表现出自己的决心,不灭了噶尔丹绝不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