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2/17页)

公正地说,康熙削藩是非常冒失的,正如国外学者评价,削藩差点葬送了整个大清帝国,虽然最后叛乱被平定,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八年来民不聊生,死伤枕藉。削藩的行为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没有选好时机,没有采取正确的手段。

我们还是来看看整个事情的经过吧!

早在康熙六年之前,御史大夫杨素蕴等人就弹劾吴三桂擅权不法,不过当时清廷慑于吴三桂的权势,非但没有对吴三桂采取手段,反而重罚弹劾的官吏,安抚吴三桂。

事实上,在四大辅臣辅政时期,清廷就已逐步削弱三藩权力。吴三桂在征讨云贵的时候,为了方便统一调度,顺治授予他“大将军印”。吴三桂平定云南后,按照规定应该上交,但是吴三桂却迟迟不交。后来,还是大臣找到吴应熊,对这个驸马说:“以前,永历在缅甸那边闹事。所以才给你父亲一个将军印,为的是方便他调度。现在天下已定,你父亲还留着这东西,到底是何居心?”

吴应熊一听,显然是朝廷派这个大臣来向自己讨将军印的,连忙飞书一封给父亲。吴三桂无奈之下,忍痛归还将军印。

让康熙无法容忍的是,吴三桂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置关税,圈占土地,掠夺人口,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三藩就像大清国养的三头老虎,这三头老虎不但不做事,反而消耗庞大,以顺治十七年为例,清廷的财政收入是两千六百万两,光云南一省就要九百万两。《圣武记》中说:“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

三藩凭什么开口要这么多钱呢?主要是用于军饷。三藩在边疆故意制造战火连天、天下还未平定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三藩的一种策略。

当年,经略洪承畴来到云南的时候,吴三桂请教他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洪承畴回答说:“不要让云南一日太平,只有天天出乱子,你才能保住地位扩充势力。”洪承畴一语道破法门,让吴三桂受益匪浅。

三藩将儿子送到京城入侍,实际上是做人质,表示忠心。康熙表面上也给予他们优厚地位,招他们为驸马,提升他们的爵位。康熙七年,提拔吴应熊等人为太子太傅。这样一来,清廷的一些机密消息很快就传到三藩那里,这是清廷之前没有想到的。而且,三藩之间也互相联姻,将利益关系联系得更紧密。

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靖南王耿继茂上疏说自己旧病复发,没有能力处理军务,希望把这个职位交给长子耿精忠。康熙想了想,准许耿精忠接管军务。同年十一月,尚可喜也上疏请求让长子尚之信接替自己。这些康熙都准许了,为了安定三藩的心,他还不断派人给三藩送去贵重物品。

三藩都是老江湖了,康熙的这些做法当然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内心深处,三藩对康熙是极为不信任的,他们相信兔死狗烹的事情迟早都会发生,现在只是酝酿而已。

在三藩中,尚可喜可以说是最想明哲保身的一个人。早在顺治十年的时候,他就以东西平定自己又有病为借口,提出解兵养老。顺治很奇怪,他居然挽留他,劝他“不必遽以病情”。顺治十二年,尚可喜又提出想回辽东故地养老。顺治又不同意,当然当时广东的局势还没有稳定,还需要尚可喜压住局面。

从尚可喜三番两次的表现看,说明他内心深处非常担心有朝一日遭遇杀身之祸。

吴三桂底气比尚可喜要足一些,他抱着边走边看的态度,不排除有一天造反的可能,毕竟吴三桂造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经过洪承畴的点拨后,吴三桂非常希望云南多事,即使没有事,他也要弄出一些事情来。

康熙二年(1663年),吴三桂派兵征剿当地的少数民族,捣毁他们的巢穴,捉拿他们的首领。这么做一方面可以伸手向清廷要军饷,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康熙四年,云南的一些酋长联合起来抗清,吴三桂奉命镇压。到康熙六年的时候,云贵一带的局势才逐渐安定下来。

云贵一安定,吴三桂心里就发慌。只有边境不断滋事,他才能睡得安稳。

为了制造紧张局势,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吴三桂向朝廷报告说蒙古干都台吉进攻丽江,敌人大军入境,云南全省人民人心惶惶。为了安定人心,吴三桂决定亲征,为大清国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实,当时根本就没有蒙古入侵的事,蒙古只是要求和吴三桂通商。吴三桂虚张声势,故意渲染战争的假象。随后,吴三桂又诓骗清廷,声称蒙古已经撤兵,现在是隆冬时节,估计敌兵暂时不会过来。吴三桂还说已经吩咐各营官兵严密防守,自己暂时班师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