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熙来了(第2/9页)

苏麻喇姑心灵手巧,知书达理,做事很有分寸。尽管是一个女人,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根据史料记载,苏麻喇姑要求非常严格,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康熙识字书写。所以,在现代影视作品中,苏麻喇姑居然和康熙玩起了恋爱游戏,这当然不太可能,苏麻喇姑至少比康熙大四十多岁。

八岁那年,康熙当上皇帝。孝庄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辅政,呕心沥血地把康熙教育成一个好皇帝。康熙十岁的时候,生母逝世,孝庄将康熙收养在慈宁宫,耳提面命,朝夕教诲。康熙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老祖母的教诲,断不至于有自己的今天。可见,孝庄对康熙的影响。

清初,对皇帝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家很明白,只有把皇子们培养成贤明能干的人才,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从幼年开始,皇子们就必须用功读书,锻炼身体,努力朝文武双全的方向发展。到了五岁,皇子们必须去上书房读书,由宫中专门聘请的师傅教授学问。这些师傅在皇帝的授意下,自然是秉着严师出高徒的宗旨,努力教出优秀学生。

一旦在钦天监上学后,皇子们必须按时上学,绝对不可以迟到旷课,否则会受到惩罚。在紫禁城的神武门上设有更鼓,五鼓打更的时候,皇子们就必须赶到上书房。这时候,天色微明,大家都在睡觉,即便是皇宫中,也只有少数供役的人在忙碌。皇子们就在太监的引领和敦促下,进入上书房,老师们早已等在那里正襟危坐。

老师教他们读书、写字、背诗文。到了中午,侍卫们给皇子送来午餐,吃完之后,继续学习。下午时候,侍卫会送来点心,吃完之后练习骑射,到了薄暮的时候,一天才算结束。可以说,这种学习强度不比现在的高考生小,做皇子也不容易。

在众多皇子中,康熙不论读书还是骑射都是非常认真努力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康熙每天读的书,一定要背下来,从来不肯欺骗自己,凡事都非常认真,巨细无遗。如果碰到不懂的地方,康熙一定请教老师或者同学,直到自己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绝不蒙混过关。《清实录》记载,康熙五岁后,好学不倦,经常通宵达旦读书,对于帝王之道、圣贤心学和六经要旨等等,无不融会贯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骑射方面也是这样,康熙曾经跟一个叫墨尔根的侍卫学习骑马射箭。康熙回忆说,墨尔根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有任何小的姿势或者方法不对,他就立刻指出来,一丝不苟。墨尔根认真负责的态度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让康熙学得一身精湛的骑术,更让他从这种训练中感受到了治国之道。

少年天子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这一天对大清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大清的CEO顺治帝因为染上天花,在养心殿驾崩。

第二天,北京实行全城戒严,文武百官全部待在紫禁城里听候命令。大家的心情都非常忐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高层的安排总是神秘的,在事情没有公布之前是绝对不会让外界知道的。

一切都充满了悬念,谁将继承大统成为大家心里最好奇的问题。

初九,大家心中的谜底终于解开。三皇子玄烨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他身穿孝服在父亲灵前宣读告文,玄烨一出场,大家心里就有底了。行过三跪九叩之礼后,玄烨换上礼服,前往慈宁宫问安。

一切该走的程序都走过后,玄烨来到太和殿,宣布登上皇帝宝座。大家紧张的心情终于平复了下来,只见坐在龙椅上的玄烨宣读贺表,宣布天下大赦,并于第二年定为康熙元年。说到这里,得解释一下,新皇登基,只要不是通过谋反改朝换代,出于尊重先皇的原因,一定要第二年才能改元。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在宋太祖死后不久就改元太平兴国,正因为过于仓促,显得急不可耐,所以大家都怀疑他弑兄篡位。

玄烨当上皇帝,很多人没有料到,因为玄烨是庶出,而且脸上有星星点点的麻子,不太雅观。

顺治生前,跟他老爸一样,没有考虑继承人的问题。顺治最爱的女人是董鄂妃,原本想册立董鄂妃的儿子为太子,可惜这孩子死得太早。从此之后,顺治再也没有提及接班人的事情。

直到临死前,他才考虑这个问题,不过他并没有要把皇位传给玄烨的意思。临终前,顺治想把皇位传给堂兄弟,这个想法在汉族看来有点奇怪,但是在满族并不奇怪。满族最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民主制,努尔哈赤创立了和硕额真制度,这个制度其实就是削弱君权。而且中国自古就有“国赖长君”的说法,顺治的孩子们都太小,如果立小皇帝的话,他也担心多尔衮擅权的事情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