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顺治亲政(第3/6页)

八月,吏部尚书谭泰被人告发,罗列罪状十多条,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谭泰曾经在多尔衮府上表示“我死亦在此门,我生亦在此门”。议政王大臣商量之后,认为谭泰和子孙都应该问斩。顺治网开一面:谭泰就地正法,籍没家产,子孙免死。

冷僧机逃过第一劫,却没有逃过第二劫,也许是做错了什么事。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顺治皇帝突然颁布了一道谕旨:“拜音图、巩阿岱、锡翰、席那布库、冷僧机这五个人曾经依附多尔衮,朕心知肚明,之所以从轻发落是希望他们幡然悔悟,没想到这些人死不悔改,还敢藐视朕,扰乱国政,朕实在是不能再原谅他们了。”

议政王大臣们又开始搜罗这些人的罪状,这些大臣们当然是希望从严发落,而顺治一定是从宽发落,以此彰显君王仁慈,皇恩浩荡。

顺治说,拜音图这个人庸弱无能,到了晚年,更是昏聩,看在他年老体迈的份上,就免他一死,关在牢里吃套餐。巩阿岱、锡翰、席那布库、冷僧机这些人呢,死不悔改的东西,全部就地正法,没收家产。

本来这五人的家人也应该一并处死的,但皇恩总是浩荡的,不必要的死伤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你们都不必死,老老实实做老百姓吧!

经过一年多的清洗和淘汰,多尔衮的党羽总算剔除得差不多。如果说这次清算有什么特色的话,就是只在高层内进行,没有扩大到下层官员,更没有扩大到平民百姓。这个做法是非常明智的,没有引起国家的动荡。

多尔衮一世戎马,为大清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遭到这种待遇估计是他始料未及的。直到一百多年后,出现了一个喜欢下江南,喜欢到处享乐的乾隆,才给他平了反。乾隆是个享乐主义者,心里没那么多怨恨,觉得这人对我们大清有功,不该是这么个待遇,应该给他平反。看来,有时候做好事只需要平常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孝庄和顺治这么做就做坏了。当时,国家不稳,皇帝又很小,满朝多尔衮的爪牙。小皇帝要树立威信,加强皇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再说,多尔衮本来就视自己眼中钉肉中刺,顺治不拿他开刀拿谁开刀,何况还是个死人,毫无还手之力。

浪花淘尽英雄——评多尔衮

政治这东西不是非常残酷,而是绝对残酷。在政治角逐中,几乎就没有第二名的立足之地。

多尔衮摄政七年,权力无边,他唯一做错的事情就是没有篡位。如果他篡位当了皇帝,后来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而且他当时的情况确实具备篡位的资本。

在中国历史中,权臣一般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从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盾到明末张居正、清末袁世凯这些人。像曹操这种,虽然自己没篡位,但儿子篡位的就不会有什么风险。权臣、丞相、摄政王这些职务在中国历史中都是风险非常高的职业。

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是一代权相,辅佐明神宗十年。张居正掌权期间,利用手中权力,整顿朝纲,惩治腐败,加强军事力量,清查税收,创造了一段时间的盛世。万历头十年边境安定,国库充实,出现了少有的太平盛世的景象。张居正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光是靠左右逢源的做人技巧,应该说主要还是依靠霹雳手段,你要改革,必然会触动一群人的利益,要想改革成功,没有铁腕是不行的。

不用怀疑,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许多人,甚至连皇帝都得罪了。当小皇帝长大成人,自然渴望摆脱这个严师的影响。张居正死了以后,反对者们开始给他罗列罪名,明神宗突然觉得自己被张居正骗了很多年,于是向死去的张居正举起了屠刀。张居正的罪名何其多,其中就有一条是谋反,当然,明神宗并不真的相信张居正谋反。只是剥夺了他的一切称号,将他的家产充公,子弟发配到边远地区,亲信大臣一一革职。

多尔衮和张居正的地位很像,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张居正是为了国家大局着想实行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反击他更多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多尔衮的情况不太相同,多尔衮掌权之后,打压异己,虽然为国家立了大功,但对于对手多尔衮下手也非常重。多尔衮死后,对手们更多的是为了报复而清算他。

政敌们对多尔衮更多的是恨,这些仇恨都集中在多尔衮的头上,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政策。多尔衮和张居正都对本朝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居正的被打倒是跟他的改革密切相关,而多尔衮的被打倒更多的是因为权力斗争。

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时说,多尔衮虽然独断擅权,但是没有谋逆的意思,如果谋逆的话,当时多尔衮手中掌握兵权,想自立为帝并不是什么难事。这里要说明,多尔衮没有谋逆,不代表他不想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