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西政权的没落(第4/4页)

孙可望投靠清军后,获得了“义王”的封号,出于对李定国的愤恨,孙可望将大西军的机密全都告诉了清军。清廷从来不是什么善类,当他们确信孙可望不再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在狩猎中,以误杀为名射死了孙可望。

孙可望降清后,李定国虽然执掌了大西军和永历朝的大权,但是却因此陷入了精神困惑中。他对将领们越来越不信任,时时刻刻担心他们会降清,所以对部下控制的非常严。为了避免孙可望降清事件的再一次出现,李定国挟持了许多将领,要他们誓死效忠南明,怀有二心的立即予以诛杀。

从此,大西军陷入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中,大家都互相猜忌,往日那种团结合作的局面很难再看到了。以前的四将军,现在只剩下李定国。孙可望降清,这个不用说,艾能奇战死了,刘文秀因为对李定国有功,部下势力非常大,遭到李定国的猜忌,李定国不放心他一个人在贵州,将他召回云南。回来后,刘文秀郁郁寡欢,不久就病死。

应该说,这次内乱给大西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导致了后来的失败。

顺治十五年,清军派出三路大军攻入云南,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吴三桂。在三条战线上,李定国均遭遇了失败。永历皇帝带着文武大臣仓皇逃入缅甸,李定国和白文选也紧随永历皇帝进入缅甸,缅甸人派出十万大军围剿。李定国虽然杀出重围,但没有救出永历皇帝。

此后,清军一再招降李定国,都遭到了严词拒绝。李定国仍然进行着无望的反清复明运动,得知吴三桂处死永历皇帝后,李定国怒气攻心,原本生病的他病情越来越重。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病逝,临终给儿子留下遗言:“可以死无全尸,一定不可以投降。”

由此可见,李定国并不是单纯地利用永历政权,从他的表现来看,他应该是忠心耿耿地拥护南明政权。这种拥护很有可能是一种精神支柱,显然后期他已经陷入了精神泥淖中。但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李定国坚定抗敌的精神终归是可钦可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