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草原英雄努尔哈赤 第十二章 命中克星袁崇焕(第2/3页)

第四种方式最激进——暴动。由于努尔哈赤强令所有汉人剃头发,遭到了汉人的激烈反抗,甚至出现群体性的暴动事件。

泼胆汉袁崇焕

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目的是入主中原,当然要入主中原,他首先要打下宁远。

宁远孤悬山海关之外,距离山海关有两百里。这块地方就像一个跳板一样,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宁远可以算是山海关的门户,只有打通了这块地方,才能进入山海关。

这时,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主管辽东边事,孙承宗也是一个脾气很硬的人,他主张积极对敌作战,收复城池,受到明熹宗的欣赏,给了他一把尚方宝剑。明朝的尚方宝剑是非常廉价的,没过多久,孙承宗就受到阉党的排挤,不得不告老还乡。不过,他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如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

孙承宗下台后,阉党派的高第上位。高第对后金非常畏惧,他下令关外的兵民全部撤退到关内,把宁远给敌人算了。这一政策遭到袁崇焕的坚决抵制,宁远兵民拒绝撤退。不过,宁远周边小城堡的军民全部撤到了关内。

我们知道,宁远之所以能坚持不退,是因为有袁崇焕这样一个骨头很硬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生于广东东莞,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后担任过福建邵武知县,本来只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但他一直关心边事,对于朝廷在边疆事务的软弱无能深感愤怒。天启二年(1622年),他利用进京朝觐的机会,单骑出关,查看边境,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书生。

回京后,袁崇焕对明熹宗立下了豪言壮语:“只要给我马匹、金钱和谷物,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边关。”也许是这种自信感染了血气方刚的明熹宗,明熹宗提升他为佥事,做山海关外的监军。袁崇焕后来又升为宁前兵备佥事。

眼见努尔哈赤大兵将至,袁崇焕面临着多大的压力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一个从未打过仗的书生面对的是四百多年来世界级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后面那个昏庸多疑的明熹宗和一帮指手画脚专好整人的大臣和阉党。这仗看起来是没法打的,简直没有太多悬念。

考验袁崇焕是庸人还是英雄的时候到了!

事实证明,袁崇焕不光是个英雄,还是一个超级大英雄。百战百胜的努尔哈赤居然面对一个文弱书生三战三败,乃至于最后送掉了自己的性命。这种奇迹简直不太可能发生,可是的确发生了。

在袁崇焕身上,我们看到信仰与意志的力量一旦和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紧密结合会激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摧。可惜,拥有这种力量的人常常是众矢之的。袁崇焕这样的泼胆汉肯定是越来越少。

袁崇焕第一步是要加固宁远城,在他看来,只有把宁远城修得坚固,山海关的安全系数才有保障。朝中大臣全一边倒地反对,他们觉得宁远距离山海关太远,八旗军那么猛,肯定是守不住的,干脆退回关内,将所有力量凝聚在一起比较好。

幸好孙承宗了解形势,极力支持他。为了修好城墙,袁崇焕亲自定下标准,亲自监督,终于把一个原本不受人重视的宁远变成一个关外重镇。

幸运的是袁崇焕还有一个好搭档——满桂。满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那是不在话下。从袁崇焕镇守宁远开始,满桂的命运就和袁崇焕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袁崇焕虽然是文官出身,但骨子刚硬,满桂是蒙古武将,脾气也很直。这两个人的合作虽然一点儿都不安静,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但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合作却是和谐的。发生争吵不代表不和谐,一团和气也不代表和谐。两人拍桌子大吼大叫是家常便饭,甚至到死,两人还在争吵。

但是,两人在内心深处却是惺惺相惜,互相敬重。他们知道,在战场上彼此都不可缺少,袁崇焕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满桂是一个英勇的实战派,互相弥补,共同前进。

袁崇焕治军也是相当有魄力的,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端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贪吞军饷,当即牛脾气发作,把这个校官给杀了。他这个做法无疑让自己的导师兼保护伞孙承宗大怒,怒也是为他好,因为袁崇焕当时没有权力擅自处斩军官。后来,袁崇焕没有经过崇祯同意就杀掉毛文龙,为自己后来的死亡埋下伏笔,所以做人得低调,哪怕做正确的事情也得低调,不低调容易给自己招来祸端。

袁崇焕不愧是袁崇焕,他修建的宁远城确实比金汤还要坚固。一直抵挡着八旗军的铁骑,如果没有吴三桂把清军引入关内,估计清军想入关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