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草原英雄努尔哈赤 第十一章 高举反明旗帜:七大恨(第5/6页)

失败后做个总结就像胜利后论功行赏一样,少了这一环节就不能算圆满。

三月初二这天,左翼北路的总兵马林,终于带着自己的人马来到了尚间崖。尚间崖距离萨尔浒山有三四十里,杜松全军覆没的消息马林也知道,看到士兵们士气低落的样子,马林宁愿他们不知道这个消息。

为了避免重蹈杜松的覆辙,马林丝毫不敢有任何懈怠,强打着精神督促士兵备战。他似乎有预感,努尔哈赤会找上自己,所以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在这紧张的关头,马林灵感闪现,发明了一个方阵,方阵的最里面有三道土壕,土壕最外层是骑兵,骑兵的外层是火枪兵,里三层全是精兵。整个工事质量绝对过关,到了这要命的关头,谁都不敢玩豆腐渣工程,毕竟一旦出事,死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除此之外,在尚间崖的西面有山,山上还驻扎着两个大营。马林认为,当然只是个人认为,这种三角之势固若金汤,八旗军想拿下来不太可能。从小我们就被告知,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一种形状,马林的想法从数学上来说是有根据的。

只可惜,这是打仗,三角形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努尔哈赤也看出了马林的企图,所以他想先折断其中最弱的一条腿。这条腿就是驻扎在山上的一个大营——龚念遂的部队。龚念遂这支部队属于重装部队,大炮、辎重、火器特别多。龚念遂大概有一万人,还有许多门枪炮。令人吃惊的是,居然被皇太极一千人拿下了。

怎么会这样?

这就体现出努尔哈赤高明的战术了,他并没有让士兵们一窝蜂地冲上去,接受对方炮火的洗礼。他让皇太极挑选一千骑兵,也就是敢死队,从中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八旗兵从缺口中涌进,这样等于是把敌人的大炮和火枪废掉了。胜利再次属于努尔哈赤,对于明军这又是一场悲剧。

拿掉龚念遂后,努尔哈赤带领几个人登上山顶,看到马林的队伍防守严整,命令士兵们停止攻打山上,下马作战。这次明军失败还是因为同一个原因:让八旗兵近身了。八旗兵能征善战,一旦近身,明军的火器就彻底失去作用。

马林倒也是个聪明人,看到八旗兵冲了过来,自己抢先一步逃跑。主将逃跑了,这仗还有得打吗?有。因为副将麻岩还坚持在第一线,可惜,麻岩不久战死。这仗真的没法打了,明军开始了大逃亡,死伤枕藉。

解决了马林后,就剩下潘宗颜驻扎在山上的部队了。现在我们大概也知道明军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没水平啦,三支部队就像三条腿,但这三条腿各自走动,根本谈不上任何配合。而且,他们完全没有共同的作战目标,只是等着敌人来攻。

所以,毫无悬念,潘宗颜全军覆没。

歼灭了明朝两路大军后,努尔哈赤见好就收,回到大本营,犒赏八旗子弟。还没休息多久,努尔哈赤就得到消息,刘和李如柏正在快马加鞭赶往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并不慌张,先命扈尔汉率领一千精兵前去阻延,接着又派二贝勒阿敏带着两千人马援助扈尔汉。这只是前奏,两道命令发出不久,努尔哈赤就任命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率领大军给刘一个迎头痛击。努尔哈赤亲自带着四千人守着赫图阿拉,抵御李如柏的部队。

有人或许会奇怪了,努尔哈赤为什么把大部分的兵力用来对付刘呢?这是因为他对刘这个人比较了解,刘很早就参军了,是一个职业军人,不仅会打仗,自身的武艺也非常了得,一双大刀挥起来没几人敢上前。世人又称他为刘大刀,刘大刀不怕打仗,就怕被人逼着打仗。

这次出征,有点儿被明朝领导者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所以他心里也不爽,只想快点儿杀敌。刘果然是个狠角色,一出马就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看到女真人就杀,不论老弱妇孺还是残疾人,总之心中这口恶气得出。这口恶气既是女真人造成的,也是大明的领导者造成的。但出气的对象肯定是女真人。

代善、阿敏、皇太极在阿布达里岗设下埋伏,当刘的部队进入这片山林之中时,伏兵四起。刘和养子刘招孙力战而死。明朝又一路大军灰飞烟灭。

坐镇辽阳的杨镐得知三路大军全部覆灭的消息,非常震惊,也算他有自知之明,立即命令李如柏的军队撤退。李如柏本来就是个胆小鬼,听到撤军的消息,欣喜若狂。撤军的速度比进军的速度快多了,就在班师的途中碰到后金的一队哨兵,也就几十人的样子。这些哨兵故意装作后面有大军的样子,明军惊慌逃窜,居然被几十人的巡逻兵斩杀了四五十人。接着是一路逃窜,还踩死了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