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恶的李泰国(第2/3页)

李泰国

李泰国是谁?他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英国人。1862年的时候整30岁,10岁就来到中国,经过二十年的培养,成了一个“中国通”。先后担任过英国驻广州、香港和上海等领事机构的翻译秘书、代理副领事等职。1860年(清咸丰十年)1月2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委任李泰国为总税务司,邀他去北京商讨关务。他因看到太平军的威力,“不愿与可能会覆灭的王朝保持紧密的联系”,就以伤病辞谢,请假回英国休养去了,没有应召上京。

接到信后,李泰国于1862年6月16日拜会了英国外交大臣罗塞尔,递交了呈文,请英国政府批准他为大清帝国在英国办理购买军舰并招募海军官兵之事,并成立一支“英中联合海军舰队。”

8月30日,英国政府颁布特别法令,授权李泰国和阿思本为中国政府组建海军部队,并允许招募和雇佣大英帝国的臣民。9月,虽然清政府购买船炮的正式“委托书”还没有到达伦敦,但是李泰国却已经从皇家海军买下了8艘退役舰,还自作主张为中国海军设计好了军旗,招募了皇家海军官兵600余人,组成了舰队,共花掉白银107万两,191超出预算65%。

清政府出钱,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中国元素的“英中联合海军舰队”成立了,英国海军部向皇家海军军官发出训令,要求尊重李泰国为中国选定的海军军旗。英国政府为表彰李泰国组建“英中联合海军舰队”的功绩,特授予他大英帝国三等男爵勋章。

1863年4月4日,舰队起航驶向中国,同年9月12日到达上海,9月18日抵达天津。

中国将要拥有自己的海军了!即将到来的海军舰队,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谁来接手这支舰队?各种力量为夺取该舰队的控制权开始角逐,曾国藩要求“轮船驶至安庆、汉口”,奕欣则要求该舰队驻守在上海,用于袭击南京之用。

但是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正在国内政治力量为争夺舰队的指挥权而大肆角逐之时,阿思本的舰队还没离开英国本岛,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计划。

当然,计划不如变化快,当舰队还没有来到中国时,变化已经发生了。

在这支舰队到达上海前的几个月,李泰国就由伦敦回到了北京,向总理衙门递交了他以“中国政府全权代表”身份私自与阿思本签订的“李阿合同”,总共十三条,主要内容有:

(一)中国建立外海水师,聘阿思本做总统四年。除阿思本外,中国不得另聘外国人做总统。中国所有外国样式船只,或内地雇外国人管理者,或中国调用官民所置各轮船,一律均归阿思本管辖调度。

(二)阿思本只执行由“李泰国转交”的中国皇帝命令。若由别人转谕,则“未能遵行”。如有阿思本不便照办之事,则李泰国“未便转谕”。

(三)所有水师各船员、兵丁、水手均由阿思本选用,但仍须李泰国应允方可准行。

(四)此项水师,俱是外国水师,应挂外国样式旗号。

(五)中国海关拨一千万两作海军四年之经费,交由李泰国调用。

按照这个合同,大清帝国花了100多万两银子买来的舰队,完全成了挂外国旗,听命于外国人的外国舰队。而且阿思本不仅是这支舰队的司令,还成了中国海军的总司令。当总理衙门见到“李阿合同”时,目瞪口呆:“其意竟思借此一举,将中国兵权、利权全行移于外国。”192消息传出后,朝廷内外一片哗然。

气急了的曾国藩说,“意气凌厉,视轮船奇货可居,视汉总统如堂下之厮役,倚门之贱客”,“水陆将士皆将引以为耻”。“以中国之大,区区一百七十万之船价,每年九十万之用款,视之直如秋毫,了不介意。或竟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亦足使李泰国失其所恃而折其骄气。”193

但因急于用舰队镇压太平军,总理衙门仍做了极大的克制和让步,与李泰国再三谈判,经过反复讨价还价,双方另行议定了《火轮师船章程》五条,规定由中国人充任舰队的“汉总统”,阿思本降为“帮同总统”,作战时必须听从地方督抚大员的指挥调遣;攻占南京后,所得财物“以三分归朝廷充分,以三分半归阿思本赏外国兵弁,以三分半归中国官兵充赏,如系阿思本克复,并无官兵在事,则七分归阿思本充赏。”194

这个《章程》一签订,立即遭到湘、淮系实力派人物一致反对,因为经过十年浴血奋战,清军已经屯兵南京城下,大功即将告成。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此次总理衙门奏定条议,将兵柄全予李泰国,而令中国大吏居节制之虚号,不特蔡国祥如骈拇枝指,无所用之,即吾二人,亦从何处着手?”195李鸿章明确表示:“金陵已成合围之势,可勿庸外国兵船会剿。”196曾国荃也上奏说:“湘军已包围南京,兵船入江无用武之地,而且各船都由洋人指挥,未必肯受地方督抚节制。”197也就是说,1863年的地方实力派已经发现,当初购买舰队的最大目的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