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三

公元前262年,上党归化赵国的消息传来,秦昭王则多年的苦心谋划,在一日之内化作了泡影。贵为万乘之君,却受到了这样的欺侮,他的愤慨是可以想见的。不过在整个当年,秦人都按兵不动。次年,秦国又爆发了大饥荒。这个饥荒实在闹得很厉害,以至于范雎连这样的主意都想出来了:“我们的国家动植物园(五苑)里蔬菜、橡子、枣栗,足以救活民众,请开放五苑,任凭老百姓来采吧。”

但是秦昭王摇摇头说:“我们秦国以法家治国,无功不赏。今天散发五苑蔬果,是无功与有功俱赏,这是乱国之道啊。我们宁可想别的办法。”

范雎嘿然而退,这个事件说明范雎对秦国的法家国策不甚了了,对秦昭王的思想没有充分把握,君臣之间似乎开始出现一些隔膜。

这一年的末尾,呼啸的北风吹响了冬季的主旋律,漫天的雪花弥漫在晋南高原上。上党地区驻守的赵军,中间的大多数人,都将是最后一次看见人间的雪。次年,公元前260年,冬季刚刚结束,秦国数十万大军在猛将王龁的带领下,北越太行山,向北攻击上党地区。

这一年,注定是在中华历史上极其引人注目的一年。王龁又被我们称为“王铁汉”,他是范雎入秦以后从异国引进的人才,以迅速穿插进攻,打硬仗、猛仗著名。他的爵位是左庶长,是秦国二十等级爵中的第十等,处级干部。在不到一两个月的时间,猛将王龁居然尽数收复了廉颇戍守的上党地区所有城池,令人无不咋舌,而此时公元前260年的春季刚刚开始。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廉颇本人虽然名气很大,尤其是他和蔺相如联袂上演了活剧“将相和”之后,更是如此。但他其实只在进攻齐、魏两国的攻城略地中建立功劳,遇上霸气十足的秦军就渐渐不支。另一个原因史书语焉不详,《史记》有的章节上把廉颇入驻长平的时间定为公元前262年,有的则说公元前260年王龁尽占上党以后,廉颇方才受命驻防上党以南的长平,收容上党难民,以阻抗秦军威胁赵国本土。如果后者是事实,那么廉颇就没有丢失上党的责任,责任尽在赵孝成王和他的一般赵氏王叔们。这些家伙只晓得接收上党,却没有积极布军防御,目光短浅,把接收上党这种原本出于积极防御的良好动机,给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到了四月份,为了巩固被占领区上党的安全,王龁从上党南下,把矛头扑向驻防在长平的廉颇大军。他首先派出“司马梗”指挥的机动侦察部队探看赵军动向,发现廉颇和冯亭已经在长平地区列营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意欲反攻上党,或者别的什么目的。附近的光狼城、东鄣城、西鄣城均由赵兵把守。但是由于上党已失,长平地区庞大的赵军(约有四十余万,是中国历史上所空前的)就失去了就近补给的条件,只好依靠一两条在后方向东穿越太行山的运输线,像氧气管子那样给自己补氧。

秦司马梗的机动部队正在山头看赵军的风景,赵军一方的赵笳指挥机动部队,与之发生遭遇战。在战斗中紧张的情况下,赵军没有增援部队,结果,赵笳阵亡,赵军大部被歼,残部逃散,秦军获得了前哨战的胜利。廉颇闻悉机动部队失利,传令各营垒将士悉心据守。

秦军统帅王龅率领主力到达长平,决定乘胜继续向赵军进攻。到了初夏六月份,秦军攻势极猛,赵军无力支持,东鄣西鄣两处城堡陆续被秦军攻破,四名都尉丧命(都尉是多大的官,不知道,但至少是师长级的,不然不至于专门被司马迁写进史书)。秦军进攻光狼城的部队由司马梗将领,带头奋勇当先登城,掩护主力杀进城内。光狼城守将正是冯亭,这家伙上党没守住,败退至此。冯亭力战,打不退秦军的攻击,乃指挥部众,边战边走,向廉颇的主营地靠拢。光狼等三城遂为秦军所占领。战事一开始廉颇就显得低调,左支右拙。

到了入夏的七月,廉颇开始在长平地区修筑壁垒(因为他已经没有城了)。廉颇修筑的壁垒工程浩大,至今长平地区还有百余里之长。廉颇兢兢业业地修垒,完全像一个勤勉的包工头主任。

战国七雄都在密切地关注着廉颇正在施工的这个地方:山西东南部那一块方圆约一百五十千米,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山丘地带——即上党以南的长平地区。秦赵两大军事强国,已经在这里集结了前所未有的庞大部队,各自动员了四十万上下。而在他们背后,数不清的后援士兵还正在奔赴战场的途中。所有明眼人都能看出,空前惨烈的决战一触即发。

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廉颇精心构建的这块战场。长平被一条由南向北绵延的山脉割断,相对高度一般在二百米上下,也有些地方要低一些。在该山脉背后以东,有一条宽阔的河谷。传说唐尧的长子丹朱曾经在此逗留过,所以这条河名叫丹河。由丹河再往东,还有一条由南向北绵延的山脉,比第一条更加高大,我们姑且就把它们叫作“丹西山”和“丹东山”好了。两条山脉之间相隔约十公里。对于战略防御的一方,这个地方还不错。美中不足的是,两座山脉的山势都不够险峻,需要用人造工程来加以改善,所以廉颇在丹西山西麓上修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称为西垒;在丹东山上也有一些,称为东垒。而秦军正处在这两条山脉以西,面对着廉颇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