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死十三(第2/3页)

齐泯王无奈,只好流落到了附近的莒国。在这里,他遇上了将影响他后半生的人,带给他幸福又结束了他性命的人,这就是“淖齿”(念闹,泥淖)。由于齐泯王一向跟楚国关系不错,前期还曾邀约楚顷襄王,所以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没有参与合纵伐齐的国家。楚国甚至派来了援军救护齐泯王。援军统帅就是“淖齿”。齐泯王赶紧任命“淖齿”为相国,指望抓住楚国这跟稻草。

(潇水曰:其实我早就说过,楚国对齐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战略襄助意义,一旦秦人等诸侯向东伐齐,楚国可以北上牵制秦人,拦腰击秦兵之腹,或者斩截秦人之归路。所以,齐国应该注意联络交好楚国。但是从前的齐相国孟尝君这个没头苍蝇,却兴兵伐楚五年,远攻近交毫无意义不算,还终于使楚国在秦、齐的联翩打击下,雄鳄断气,淹死陆沉了。如今楚国来帮齐国,但却已是南风无力了。)

有时候,来帮忙的人也未必得到喜欢。楚国的淖齿和齐泯王随后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更多是齐泯王手下的幸臣所挑拨的。幸臣们怕淖齿受宠,而自己失宠,于是这些目光短浅的家伙就想赶走楚国援兵:“大王,现在国家已定,社稷已安,您何不派人谢于楚王,让淖齿他们回去。”

大约还有其它一些挑拨离间的话,加上淖齿本人也确实可能不善于自律,所以齐泯王开始厌恶淖齿。淖齿野心也很大,在齐国有反客为主的打算,并不肯轻易离去。他风闻齐泯王开始厌恶自己,于是派人伪装成秦国使臣,面见齐泯王,从齐泯王嘴里套话,证实了对淖齿的恶感。

淖齿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发动政变,一把抓住了齐泯王,把他以酷刑处死,然后和乐毅一起,瓜分齐国的土地和掳掠的财宝。

齐泯王所受的酷刑,恐怕是古来君王中最惨的死法了:淖齿把齐泯王的筋给活生生抽出来,拿筋当绳子(筋的尾部分大约还存在肉体里),把齐泯王悬吊在宗庙的房梁上。齐泯王疼痛无以言表,“宿夕而死”(就是从傍晚一直吊到次日黎明,才活活疼死)。

齐泯王是个胖大的人,史料上说他“颜色充满”,即便在流亡的过程中还“带益三副”(腰带大了三围),这样大的身躯,靠一根筋是吊不住的。所以,我们不知道淖齿是抽了他多少根筋出来,才吊他在梁上。

齐泯王一边被痛吊着,欲死欲活,淖齿还对他进行了拷问和数落:“齐国高青、博兴这两个地方,数十里的地面,下起了血雨,血水沾湿了人的衣裳,王你知道吗!”

齐泯王哼哼说:“不知。”

“齐国另一个地方,大地开裂,直至黄泉,你知道吗?”

“不知。哎唷~~疼死我啦!少说点罢!”

“有人在王宫殿前哭泣,求之不得,而闻其声,王你知道吗?”

“不知。那又怎么了!”齐泯王有气无力地喘出微弱的几个字。

“呵呵!”淖齿说,“天雨血,沾人衣湿,是天在警告;地裂至泉,是地在警

告;人有当殿而哭,是人在警告。天地人都在警告你,而你不知,还在胡作乱为,何得无诛(怎能不受诛杀)?”这固然是淖齿为自己弑君找虚无迷离的借口,也折射了齐泯王不恤民力,外战频频,对苍生的残耗。

齐泯王已经没辩解的力气了,只耷拉着头,等着“宿夕而死”,血一点一点地滴答着。

莒城庙堂里,公元前284年的这一夜,断断续续传来的,是齐泯王临死煎熬中的哀呼。

后人论齐泯王:“泯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然而“矜功不休,百姓不堪”,在对外战争中耗尽国力,终于诸侯合谋而伐之,不但没有“兵动而地广”,反倒国破而身亡,齐国陆沉,从此中华大地,唯西秦为大,岂不遗憾哉。

齐泯王的一切败亡,都是以吞宋为转折点,吞宋是他由胜传败的起点。该怎么看待齐国吞宋这件事呢?难道不应该吞宋吗?德国人“克劳塞维茨”在其著名的《战争论》一书中指出,占领敌人一部分国土,可以获得如下的利益:削弱敌人的国家力量从而也削弱它的军队,进而增强我国的力量和军队;可以把我们的战争负担转让占领区敌人承担。

这是齐泯王吞宋的好处。

但是,“克劳塞维茨”同时指出:“进攻要适可而止!——因为,占领区的扩大、交通线的延长、战斗伤亡和疾病减员的增多等,都会削弱进攻的力量,所以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进攻的限度,是以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为限。进攻者应该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防御、而敌对势力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之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就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正确判断进攻顶点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