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死十二(第3/4页)

两块木板捆好了,封泥也有了,再写上收信人地址姓名,这信就可以送出了。怎么送出呢?诸侯各国相通的国道上除了走商旅、走军队,还走信邮。国道两旁有驿站,接待出行的官员、军队以及递送公函——俩木板儿。民间老百姓的信就没这待遇了,只好让熟人出门的时候,顺便把你的木板捎走就行了。

政府发布的公告,也是写在木板上的,譬如要捉拿逃犯或者征召贤人,把木板挂在街市路口。

竹简是不同于木板的。信写在木板上,书籍却是抄在竹简上。竹简一条条的,在每一条竹简上,譬如可以抄《孙子兵法》的一些句子,然后把这些竹简编成一串,卷起来,装在皮套里保存,就是书籍了。叫做简策。

苏秦那些秘密信件——写在木板上的,都是绝密资料,在苏秦死后,被他的追随者辗转传录,后来汇编成简策,供纵横家们学习。苏秦也就开启了一门特殊的学科——纵横学。他本人著有《苏子》31篇,约占纵横家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可惜散失不传。但是直到汉朝,还有苏秦的部分书信抄本传世,也就是马王堆里边的帛书,写在丝帛上的了。

在丝帛上写字,比“简策”好。简策用手拿着沉,搬家时候也沉重。简策一旦脱散了丝绳,就乱了,哪句在哪句前边就不知道了。帛书不会。苏秦的战国时代,也有帛书,现在早腐烂,只有一件出土:半米见方,上有九百多个毛笔写的墨字,非常难得,但是你看不到它,因为已经被盗卖到美国去了。

总结苏秦同志的一生,他的外交脉络是这样的:先是离间齐秦关系,又破还齐赵邦交,具体过程是这样的:他先说服齐泯王取消与秦人互约称帝的计划,并促使齐国倡导“五国合纵”攻秦,导致齐、秦关系破裂。继而苏秦劝说齐泯王取消对李兑、孟尝君的画饼(封邑)承诺,彻底撕裂了齐与三晋关系。最后,苏秦煽动齐泯王三次伐宋,并亲自为伐宋一事扫清外部势力的干预,最终促使齐国吞宋而自壮,严重违逆了秦人意愿,更使得齐秦关系严重激化。终于秦人先出声于天下,赵人随之,魏韩继起,五国合纵攻齐,齐人大困。这就是苏秦“弱齐强燕”的总过程,是在公元前288年-284年这短短几年完成的。这中间的过程极为委婉曲折,国际形式风云诡谲、错综复杂,也更衬出苏秦的高超深邃。

在外交中,苏秦揣测列国,详熟列国的史地、经济、文化和军事。他交游广泛,“遍事三晋之吏”,沟通能力极强,与李兑、韩徐为、孟尝君、韩珉等权贵都有密切交往,尤其对列国当权人物的思想心态,作到了如指掌,深得有关国君的敬重。苏秦洞悉列国之间的恩怨厉害关系,利用矛盾、调动矛盾,为我所用,遇事常设想三种对策以供权衡抉择,“上不可则行其中,中不可则行其下”,可谓深谋远虑。

苏秦的纵横外交与张仪的欺诈外交,性质不同,不可相提并论。张仪说楚怀王,靠的是撒谎蒙骗,耍流氓伎俩,纵然得逞,终非光明正大,不足为训。苏秦运用的则是公开的外交手腕,虽从事间谍活动,但未尝以诈谋胜,而是以理取信,保持了纵横家本色。正如他后来对燕昭王所说的“且臣之说齐王,曾非欺之也”。并且苏秦始终忠于燕国利益,不负燕昭王的嘱托,正所谓“以百诞而成一诚”。

以理取胜和以诈欺人,不只是外交手腕的表现,实质上是人品的反映。就这一点来说,苏秦远在张仪之上。

苏秦纵横外交、强燕弱齐的结果是打破了秦齐两极左右天下的格局,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客观上为秦国统一全国扫除了一大障碍。苏秦也算是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一点儿贡献。

苏秦推动的纵横学,后来绝种了。但那种纵横捭阖、东挡西杀的意气,却成为一种文学流派的风格。司马相如、李白、陈子昂这些后来的豪逸文人,都自号纵横家,学纵横术,行文于是笔意雄奇,驰骋自由,铺排壮阔,汪洋而下,大有纵横家驰骋列国,舌战百万兵的意气。史学大家“司马迁”的文章,也有纵横奇气(这跟他大量抄了纵横家的教科书《战国策》进入《史记》有关)。后来的苏轼,更是干脆号称其祖上就是苏秦。苏轼行文“翻空易奇,层出不穷,皆能自圆其说”,也有纵横家意气。

司马迁也好,李白也好,苏轼也好,这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个性放达,不苟流俗,轻看传统道德、主流文化,即苏秦所谓不行“自复之术”,所以他们出现在世人眼中,往往离经叛道,不像传统的中国人。于是,纵横家大约基本可以成为新新人类的代名词。如今,周杰伦唱的歌,也有纵横家意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