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死六(第2/2页)
潇水曰:苏秦游说五国伐秦,到底难度有多大呢?确实很大,三晋之吏如孟尝君、李兑之徒,私下都与秦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他们与秦国绝交,好比让他们不吃饭一样。谁肯跟秦国闹僵啊,以后自己还怎么混啊。
所以苏秦曾比喻说,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黄帝的近邻——西戎,都不肯出面帮黄帝,因为西戎不肯把关系与蚩尤闹僵。可见,我说服三晋各家攻秦,这事黄帝都会难办。但是,苏秦做到了。
苏秦做到了,是因为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天下大势。当时中国的天下,是东西两极强国对峙的局面——齐、秦互相势均力敌,对峙战斗。夹在齐秦中间的,是一系列弱国。
如果齐、秦两强互相对打,对夹在中间的诸侯各国来说,是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当“前苏联”与美国对峙,夹在苏美之间的列国,就成为苏美争相引诱而不是攻击的对象。一旦某一弱国被攻击,另一个强国必来干预和救护。譬如美国攻击朝鲜半岛,苏联必来援救。战国时代也是如此,当齐人威胁攻击宋国,秦人必然来救,这有利于宋国本身的苟延残喘。所以齐秦对峙,是当时天下弱国的共同呼声。当时人说:“齐秦不合,天下无忧”。
所以战国时代的中间诸侯各国,都乐意看到齐秦对峙,所谓“离齐秦之交”的。苏秦让他们合纵攻秦,正合了他们“离齐秦之交”的愿望,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乃至壮大。这比起“齐秦循善以图三晋”,当然要舒服一点。于是苏秦一番游说三晋的事业,显得举重若轻。这不得不说是苏秦熟谙天下之大势,选对了符合三晋利益的主张去行事,因而事半功倍,顺利促成了五国攻秦势之势。
看来,“游士们凭着一张嘴巴,一飞冲天”的事,其实是没有的,首先要看清形式,善于因势利导才行。光评舌头,再摇晃,没有脑子也是不行的。
不管怎么样,苏秦达到了他事业的最辉煌时刻,五国合纵攻秦,“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决于苏秦之策。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这是当时人对苏秦的描述,内中也带着艳羡。
被艳羡的苏秦是这样的:挂着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他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苏秦本是个“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所谓“穷巷掘门”,就是陋巷中的地窟一样的家门。“桑户棬枢”,桑树的材料很软,根本不好用,大约蚕们吃完桑叶,桑树干没人要,于是给苏秦家拣去当门板,再随便抓根树条勉强当门轴,实在是环保而且简陋的穷家啊。)
但是苏秦从这样一个穷困的一介布衣,在没有任何家族背景支持下,却能跻身诸侯庙堂,预绝天下大势,转驷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真是不可想象的。而苏秦凭着自己的才学和智识实现了,岂不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