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六

赵武灵王对中山的这一波进攻,战果也许比他预期的小:北路军(战车和骑兵)在牛翦、赵希率领下,夺得中山北部两个城邑和一个要塞。南路军,赵武灵王带着自己实习的大儿子(公子章)夺了四个城邑。这些城邑,面积都很小,边长一公里左右。在战国时代,这样规模的城邑有两千多个,相当于解放前的县城。

两年后,赵国又攻中山,这次可能很不得手,所以没有什么战果纪录。这是因为中山本身力量不弱,并且东有邻境的齐国支持。齐国是背负东海的泱泱大国,它和中山结为同盟,准确的说,中山是他的小弟,它不能允许别的国际势力卷走这片地盘。

于是,接下来的四年间,赵武灵王迫于齐国威慑,停攻中山。但是,狼如果把头伸进了羊圈,就决不会再把身子留在圈外。赵武灵王等待着发起最后“终结”总攻的良机。

他像一只老鼠,想出去偷油,但是猫儿就在洞外,于是赵武灵王等着猫儿(齐国)打盹的时候。终于等来了:两年后,公元前301年,齐国专权份子孟尝君,远征南方的楚国去了,给赵武灵王出兵去“终结”中山留出了空隙。为什么齐国去打楚国呢?因为十年前,楚怀王受张仪诓骗,相继在蓝田、丹水大战丧师十万于秦人,他被迫接受张仪连横之说,与秦人结好。秦楚长期结好,构成对齐的潜在威胁——秦、齐、楚分别是西、东、南三角强国——鲁莽的孟尝君不懂得采取外交手段瓦解秦楚联合,而是悍然兴师,去殴打老楚,靠武力迫之就范。赵武灵王一看,好哇,大猫出门去找老狗打架了,我也赶紧也出门偷油吧!于是去中山拖油瓶——赵国再攻中山。中山战败,中山王亡命齐国。

赵武灵王乐了,刚要呲着牙深度进攻中山。不料齐国远征军在对峙六个月之后,夜渡沘水河,擒杀了楚国大将唐昧,大杀楚师,凯旋而归了。赵武灵王也赶紧放下油瓶,从中山撤兵回来。

奇怪的是,孟尝君并没有对赵宣战(以抢救自己的小弟中山),而是继续卷入另一场战争旋涡:他对西边的秦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为期三年的远攻——因为秦昭王把他孟尝君诓进了咸阳,差点掉了脑袋,鸡鸣狗盗才逃脱出境。孟尝君作为报复,发齐国大兵与韩魏友军一起,长期胶着在函谷关一带,鏖战连年,消耗着齐国国力,无力支持中山。

赵武灵王趁此天赐良机,带着他“胡服骑射”的骁勇战士,再度出征,于公元前296年,终于灭掉中山,纳之于囊中。同年,在函谷关鏖战三年的齐、韩、魏联军,也破关而入,迫使秦人还地讲和。

公元前四、三世纪之交,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武灵王,前后合计六伐中山,跨度十年,这十年基本上与孟尝君攻楚五年、攻秦三年相始终。期间,如果孟尝君稍稍假以援手,出兵干预中山战事,或者像从前“围魏救赵”那样,攻击赵国本土(最好连结西边的秦人一起动手),赵国势必危矣。具体来讲可以这样:趁着赵人外出攻中山,齐人许给秦人好处,然后齐秦联兵从东西两方向进犯邯郸,师出于外的赵军必仓惶回救,齐秦以逸待劳截其归路,中山则蹑迹掩杀其后,第二个马陵之战就会重演,赵国就完蛋了,至少可以保住中山不亡。

但是赵武灵王不愧为深谋远虑之人,他事前派大臣“楼缓”入秦,结好秦人,使得秦人始终不干预赵人的“北上驱胡、东括中山”的扩疆战争。而孟尝君这个看似勇武实则愚蠢的家伙,累年以齐兵攻楚、伐秦,把国家积粮消耗殆尽,士卒疲敝无暇它顾,坐视赵人吞灭他的“小弟”而自我壮大,一点动作使不出来。还有糟糕的是,趁齐人攻楚、伐秦之机,它的邻居宋康王也积极出去抓油瓶,吞灭了齐国附近的滕国(这本也是齐国的爪下之物)。

孟尝君兴兵伐秦、攻楚,结果却是虚弱了齐国、捐助了韩魏、帮助了赵人、肥大了宋国、自残了同盟楚国,还丢了俩油瓶——中山和滕国,真是一战而七不讨好。

不管怎么样,赵武灵王利用齐人孟尝君盲动的宝贵时机,灭掉了煊赫一时的中山,尽得河北大片土地(由此,河北省也得名“燕赵大地”,西半是赵,东北半是燕)。而“中山”,这个代表着戎狄最高成就、闪烁着文明之光的国家,从战国的版图上被抹去了,只剩下它的夯土城墙,残垣断壑,至今还耸立在河北大地的什么麦田里。

赵武灵王如何对待他所俘虏的中山王呢,出于善意,赵武灵王替他选了一个艰苦卓绝的地方去养老——贫困的陕北(榆林地区),那里用“诗人”的话描述就是“三边没有树石头少,庄户人的日子过不了”(这是诗人吗?)。当然,“诗人”描述的是现代的陕北,当初还是有一点林子的(所以时称“榆中”,有榆树林),不过,因为缺水,只有一些狄人和三胡在此游荡,地贫只适合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