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四(第3/3页)
一看敌人自己斗起来了,赵盾赶紧以鞋的速度逃出宫殿,来到大街上,侥幸活命。(说跑丢了鞋不太准,当时见国君必须脱鞋、脱袜,站在席子上,所以赵盾是光着脚跑的)。赵盾光着脚站在大街上,也不敢回家,径往国境线上奔命,打算也躲到翟国去,因为他在那儿的草原诞生的。半路上,却遇上了堂弟赵穿。
赵穿是莽撞人,前面“河曲之役”的惹祸份子,大嘴巴。他嚷嚷道:“哥哥呀,不跑,主公真不讲理,我去面见他,给你调节调节吧。”于是赵盾在首阳山等候消息,莽撞人赵穿见了晋灵公,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可恨又可笑、可悲又可怜的小昏君杀了。晋灵公尸体倒在朝堂,上面沾着酒菜,满面愤懑凄惶。其实晋灵公满可以不当国君,当个春秋时代无忧无虑的乡下野小子多好,爱怎么打鸟怎么打鸟,不会有人来进谏。
赵盾回朝主事,让赵穿去洛阳,迎来了在那里留学的晋襄公的弟弟(重耳的另一个儿子)即位为“晋成公”,晋成公混了没几年就死了,其儿子晋景公继位。
晋国更始,皆大欢喜。不料,有名的史官董狐这时候却出来了,他在国家档案里写道:“赵盾弑其君”。赵盾看后很惊诧,瞪着眼珠问董狐有没有搞错。
董狐回答:“你是国家正卿,你出逃但没有逃出国境。只要在国境内你就是政府负责人,就要对国家安危、主子性命负责。你从国境回来以后,至今也没杀死作乱之人(赵穿),赵穿是你的族人,我不说你弑君说谁呢。”赵盾有口难辩,没奈何,替赵穿背了这个弑君恶名。这就是所谓“董狐直笔”,传为史学美谈,一边是夸董狐刚严不阿,一边也推崇忠君思想,被美美地大书特书在《春秋》一书之中。(关羽先生夜读《春秋》,想来读得滚瓜烂熟,所以才变得那么“忠”啊!)
但赵盾没有借助自己的冲天势力强求董狐改写史书,也不杀这个仗义直笔的董狐,可见赵盾的确“心古”一些,比起后来连杀两个史官的齐国弑君犯“崔杼”,或者大兴文字狱的“我大清”,要雅量高致得多了。世人也都挺同情赵盾,毕竟赵盾是个好官。孔子后来听到这件事,也说:“董狐是个优秀史官,据法直书,毫不隐瞒。赵盾是优秀上卿,遵守法制,甘愿承受坏名声。可惜呀,如果赵盾逃出国境,也就免除罪名了。”——难得他老人家夸别人一句好,不过孔子后半句话,却是不通时务的教条。什么出境就没罪了,赵氏家族与国君的你死我活斗争,是分封制的时势必然,跟出境有什么关系!
赵盾虽然最终活了,但后来,赵盾家族还是被灭门了。赵盾一家的惨剧,使人联想起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张居正也是辅佐小孩,辛辛苦苦教小皇帝明神宗读书,皇帝被他束缚多了,成人以后就走向报复的极端,反咬张居正,逼死其子,抄了张家。这也是小皇帝强化君权的时势必然啊。有时候我们看历史,看见好人被冤死了(比如赵盾、张居正之灭家悲剧),颇洒了同情和愤恨的泪水,但我们看不到它背后的政治集团斗争因素。既要从政,就要担负起这样的风险啊。所以,亦无所谓悔,无所谓冤。
唯一不同的是,张居正事先病死掉了,明神宗对他的报复,只限于抄了他的家,逼死他的一两个儿子而已。赵盾就惊险多了,简直被晋灵公反咬得要死,在消极的自卫中,又落了弑君的恶名,后来最终还是被灭了门。世人都很同情赵盾,不过张居正也不是没有人非议,千秋功罪,还待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