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践土八(第2/3页)
如今,周天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犬戎祸害,被迫东迁洛阳),这个头等大诸侯正在变弱,不过他还没有彻底被人取代,仍然是名义上的狮王。但狮群中已经出现了厉害的角色——也就是齐桓公、晋文公,他们是足以控制局部狮群的“霸”(整个狮群的头儿叫“王”,局部狮群的头儿叫“霸”,霸是局域性的)。但是这个霸,还不敢完全忤逆名义上的狮王,尚不能把狮王驱赶下野,所以齐桓公要“尊王”,表现出一定的敬意。晋文公也一样,向狮王请求隧礼却碰了一鼻子灰的时候,只好忍下,不敢胡闹。真正把这头又老又疲的狮王赶下野的,是未来的秦始皇。
正因为这狮王如今又老又疲,还很瘦,只剩洛阳附近一片地方,所以他要赏赐晋文公,只能从洛阳割送,而不可能从天下其它地方割,因为那些地方在他军力强悍时都未必能随意割取而只能适度影响,现在已是疲老的狮王了,更拿不来,只好对晋文公说:你还是在我身边啃吧。
总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那只是周天子精神上的意淫,不能当真的,他们即使在最强悍的时候,也只占着千里面积而已。商王也好,周天子也好,都还不是拥有天下每一细寸土地的后代秦汉皇帝。商王有的只是中原的一千里;西周天子有的是陕西关中的一大片,以及东都洛阳地区的一小片(标志是他们在这两片驻了几万军队)。但是,犬戎祸害,周天子东迁以来,陕西的土地就没有了,只剩洛阳一小片。轮到现在的周襄王时就更惨了,连洛阳这有限小片,还不得不割出八个城邑,送给晋文公,当勤王的奖品。
晋文公去接受这八个城。然而这八个城邑的人很傲气,一直守在天子脚下,给天子当奴才久了,所以自视甚高,根本不服新来的山西主子。譬如其中的阳城人,就都想移民都走掉。晋文公说:“不许逃跑,把城给寡人围起来。”(那时候整个中国人口总数才两千万,相当于2050年的北京人口。因为人口稀少,所以人口比土地值钱,不能放他们逃跑。)
阳人一看被围急了,一个叫“仓葛”的人就站在城墙上,骂骂咧咧对重耳发表意见——这家伙生在天子脚下,比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见的世面还多,他骂道:“丫周大王看你算看错眼了,把我们转手卖你丫的了。丫你想叫板,想围你大爷的,拆你大爷的庙,跟你大爷这儿犯刺儿,你丫长脑袋了没有。你不也姓姬吗,说白了跟丫周王都是一家子的,犯得着这么着吗。有能耐你灭俩蛮夷试试,丫你跟这儿臭显。其实你丫自己就是蛮夷。再不走我下去灭了你丫的。你别把少爷我逼急了,把我逼急了,我下去抽你丫挺的。有种你丫别跑!”
晋文公听了这些闻所未闻的京骂,赞叹道:“这是君子所说的话啊!还是天子脚下的人有水平啊!赶紧解围吧,让这些爷们爱怎么跑怎么跑吧。”于是阳人迁走,晋文公接受了一个空城。
八个封邑中还有一个原城,地点在河南省北部济源县,是传说中的愚公故乡,北靠愚公所憎恨的太行山。原人也跟愚公一样倔,说:“山西人想霸占我们,不行。”原人不肯就范,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约定三天为期,三天打不下来的话,就撤退,以免平民伤亡太大。攻到第三天黄昏,城墙岌岌可危,晋军胜券在握,晋文公却挥令班师,守约而撤。大夫们请求再等一下:“原人马上就要投降了,咱再稍微使把劲儿,就能杀进去吃晚饭了。”
晋文公教育大家:“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城却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说完领兵就撤。没撤出多远,原人哭着就追上来了:“这么伟大真诚而守信用的新主子,我们不拥护他拥护谁啊。”赶紧把晋文公吹吹打打接进城里。
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把老爹晋献公时代的两军扩大到三军。按国际惯例,左、中、右三军各有统帅,各有佐将,合计是六人。因为文武不分,这六人也就是晋国的六卿,内阁成员。其中,六人中的中军统帅级别最高,叫元帅,这也是“元帅”一词的来历。当时文武不分,元帅自动也成为国家行政长官,通管整个政府,所以元帅的人选非常关键。晋文公有意栽培赵衰,让他做元帅。赵衰却谦让说:“郤谷同志经常念经——《诗经》,懂德义,做中军元帅最合适。”于是郤谷(念“隙谷”)做了中军元帅。让喜欢念书的人做元帅,仍然体现着文武合一的原则。不久郤谷由于念书念得过多,累死了,晋文公又让赵衰接替,赵衰再次让给了先轸,说先轸足智多谋,坚持学习,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都高。于是,九袋长老先轸当了元帅,成为晋国未来的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