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退役抚恤(第4/11页)

[14]1939年10月13日军务司长王文宣致军政部长何应钦签呈,档号773/858,军政部档案;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军事教育会议记录》,编者印行,1939,第116页。

[15]刘凌云:《征尘作育五十年》,《山东文献》第17卷第3期,1991年11月,第28页;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编纂委员会编《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第4篇,凤山:陆军军官学校,1969,第388—389页。

[16]同学关系在近代西方人友谊发展上的重要性,可参阅Michelle Perrot, ed.,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Vol.4, From the Fires of Revolution to the Great Wa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561-563.

[17]Ch’i,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68. 即使是短期的训练班队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例如抗战时期一位毕业于中央军校参谋训练班的军官,即曾有以下的回忆:“在参谋班受训时,我们有八个志同道合的‘死党’,被同学们称之为‘八大金刚’,对工作的分派,大家主张‘内外皆有,毋远弗届’,选择最有发展的部队去,大家埋头苦干,不成功便成仁,等到抗战胜利后,再作第二步事业计划的商量。因此,我们八个人有两句口号:‘分离不是感情的分散,乃是事业的扩张。’当时的雄心壮志,是可想而知的。”参阅张赣萍:《弹火余生述》第2册,第224—225页。

[18]冷欣:《从参加抗战到目睹日军投降》,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第3—5页。

[19]陈瑞安:《抗日战争中的陈明仁将军》,第130页。

[20]洪轨:《追忆胡宗南先生》,胡故上将宗南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宗南先生纪念集》,第100页;徐枕:《阿毛从军记》,第102页。

[21]胡静如:《烬余掇拾》(稿本),第117回。

[22]杨学端:《二刘大战二三事》,《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1963年元月,第100页。

[23]赵秀昆:《抗战期间武汉失守后的十八军》,第99—100页。

[24]郭大风:《在陈诚身边的日子里》,《武汉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6月,第42—43页。

[25]陈素农:《回忆录》,台北:作者印行,1974,第65—66页。

[26]谭继禹:《戎马琐忆》,第160页。

[27]张鸣:《武夫专制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作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27页。关于何键军事集团干部的组成,详见刘凤翰:《何键与湖南军事演变——一个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论文集》,台北:编者印行,1993。

[28]丘国珍:《十九路军兴亡史》,香港:宇宙出版社,1969,第138页。

[29]马五先生:《政海人物面面观》(重排本),香港:风屋书店,1987,第100—103页。

[30]张赣萍:《弹火余生述》第2册,第225页。

[31]John Themis Topping, “Chinese Muslim Millitarist: Ma Hongkui in Ningxia, 1933-1949,”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3, pp.79-80.

[32]张寄亚:《“心范会”及其他》,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第196页。

[33]于翔麟:《马步芳》,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4册,第191页。

[34]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室研究组《马步芳封建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消灭》,《文史资料选辑》第27辑,第129页。马步芳统治青海的情形,详见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修订本),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Merrill R.Hunsberger,“Ma Pu-fang in Chinghai Province, 1931-1949.”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1977.

[35]刘一平:《傅作义部队的发展及建设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编《傅作义生平》,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第117页。

[36]马五先生:《政海人物面面观》,第101页。

[37]如论者即曾指出,马步芳由于用人范围狭隘,因此在他的部队中,“很少有第三流以上的人才”。参阅何尔丰:《在马步芳兄弟统治下的青海》,《春秋》(台北)第8卷第2期,1968年2月,第17页。

[38]宋瑞珂:《陈诚及其军事集团的兴起和没落》,《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1982年7月,第47—48页。

[39]张新:《我劝降胡宗南》,《传记文学》第85卷第3期,1991年3月,第57页;孟丙南:《“西北王”胡宗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1961年6月,第119—120页;张汝弼:《我任胡宗南人事处长的见闻》,《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2,第214—215页。值得注意的是,李铁军、袁朴、李文、丁德隆、刘戡等重要干部虽均出身黄埔一期,但均是自第六队毕业,而胡宗南则毕业于第四队。参阅刘咏尧:《热泪盈眶忆故人》,胡故上将宗南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宗南先生纪念集》,第226—227页。此外,根据一项资料显示,在胡宗南所统率的干部中,以湖南人为最多,河南、山东及东北人次之,浙江人居第七位。参阅徐先麟:《胡先生的军人本色》,胡故上将宗南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宗南先生纪念集》,第2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