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升迁调补(第4/5页)

第二,职期调任:在一个单位过久,易生惰性,即平日的教育、纪律,也将逐渐松懈,其部属也因日久玩生,缺少刺激,而少奋发新兴之气;长官与其部属相处日久,更易产生私家军队的流弊。因此任何一个健全的军队,无不有职期调任的制度,如日本的军、师长,自抗战爆发后,仍照常举行定期调动,军、师长绝少在同一部队任职二年以上者。[94]根据国军军官佐任职规定,军官佐任同一职务未满一年者,除特殊原因外,不予调任;满三年以上者,除有必须留任之原因外,应予调任。[95]但是由于作战及事实上的种种困难,也未能实施。1941年,军令部于军事委员会最高幕僚会议中,建议军委会:“集团军总司令及战区长官,亦宜适时更动,以增朝气,而资振奋。”[96]1943年,军政部长何应钦也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部队中的军长、师长,有五六年以至十年未调者,但也有甫及数月,即更动者,[97]凡此均非合理的人事制度所应有的现象。1945年,委员长蒋介石手令:中、初等官佐定期任职不宜举行,应先试行少将以上军官佐的定期任职。[98]试行成效如何,不得而知。[99]

第三,配置调任:指的是因为组织与编制变更,或职务的需要,或人地关系,而行调任,[100]此种调任较常发生于机关或部队扩编或缩编等突发状况,至于平时,除了因为人地不适而作的调任外,一般原阶、原职不升而调动者甚少。[101]抗战后期,国军有意推行大规模的人事交流,1945年,对部队上校以上主要队职人员人地不宜、学用不宜者,拟予以配置调任,[102]审查时并注意其职务、籍贯、学籍之不同亲属的回避。[103]该年年底完成候选名簿及归科名簿,并拟于1946年春季施行。[104]但是一般除了军对师有少数办到外,师与师、团与团均未能彻底实行。[105]

以上各类调任,均系出自各单位的主动,事实上更为常见的人事流动现象,则是个人为了获得较高的阶级、待遇,或是其他私人的理由,而更换工作单位。抗战爆发后,各部队主官为延揽人才,不惜以较高的阶级和待遇作为罗致的手段,以致同一资历者的地位,可以相差极大,造成人事上的紊乱。军令部对此虽三令五申禁止,[106]但是似乎并未能收到效果。一般人对于军中“就业市场”的消息,主要是来自同学、师长和亲友,如果对现有的工作环境不满意,可以通过各种关系探听、介绍,运气好的话,往往有好几个工作机会可供挑选。又由于人事制度尚未上轨道,因此除了高级军官换单位较困难外,一般中、下级的军官和士兵,行动均十分方便,甚至请长假即可离开服务的单位。[107]士兵“开小差”(逃亡)的情形,在抗战期间更是非常普遍。一位行伍出身的作家,对于士兵逃亡的情形,曾有以下生动的描述:

开小差的人,并非都是犯了大罪而畏罪潜逃的,只因一个单位待久了,或是长官打骂得凶,或是打冲锋吃不饱,或是别的部队有高阶缺引诱等等诸如此类的鸡毛蒜皮;另外一个理由是离乡背井久了,动了思乡之念。但他们很少回到家,逃到半途往往百分之九十九都被别的部队截走了。[108]“逃兵到了新的单位之后”如果发现新单位还不如旧单位好,又死皮赖脸地回来,那时候风气如此,大家都派了人在水陆码头乱抓人,抓着抓着,也许连派出去抓人的人,也给别人抓去了。老兵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兵不像开流水席般的来来往往,那就不成个部队样子。[109]

在陆军各兵科中,宪兵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成员具有中学以上程度。由于素质较高,如至前方部队,往往得任排长、连长,因此逃亡的比率较其他兵科为高。[110]

当时有关单位为了遏阻士兵逃亡的风气,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项:第一,严禁各部队收留逃兵。但是各部队均在缺员期间,一纸命令抵不过各部队长的自利立场。[111]第二,士兵逃亡如被抓回,各部队多用私刑加以处罚,但是也未能产生吓阻作用。[112]因此,逃亡的风气也就一直盛行,根据一项观察,在某些地方部队,若是一个老兵没有开过小差,甚至会被人视为“窝囊废”。[113]

更换工作单位虽然容易,但是各人的际遇却不一致。有的人由于更换工作单位而得以发挥所长,但是也有的人由于频换工作,最后落得一事无成。1938年,中央军校第四分校主任韩汉英,即曾劝诫他的学员要立定志向:

现在学员当中,据我所知道的,有几位从前我当营长时,已经是当了优秀的排长和连长,但是经过了十多年事业还没有进步,变为一个失业的军官。这就是个人的人生观没有确定、没有认识,没有固定的宗旨,到这里和长官意见不合,到那边嫌阶级太低,跑东跑西,结果是一事无成。你们从前在部队的时候,在一个部队里当十年兵的有没有?没有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同时他的地位也一定提高了。我们再翻开历来的人事登记来看,某人在某机关服务的,两个月以后又到某师某旅,再过几个月又到某某学校,如此,跑来跑去,结果是一事无成。[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