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2/2页)

退伍后,返回南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89年,有幸赴斯坦福大学作一年的短期研究。在胡佛研究所的东亚图书馆中,藏有大量民国时期的军事出版物,包括各种会议纪录、重要将领的言论集及军事刊物。在军事刊物中,最重要的莫过于1929年创刊的《军事杂志》(月刊)。这份刊物的历史悠久,发行时间长,不过在海峡两岸各大图书馆并不多见,反而在胡佛研究所的东亚图书馆和密歇根大学的亚洲图书馆,收藏十分丰富。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逐期阅读,不但找到极多绝佳的史料,也让我对国军内部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均有所了解。就在此时,海峡两岸逐渐开始学术交流,我躬逢其盛,曾多次赴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江苏省立图书馆,以及重庆市的档案馆及图书馆,查阅档案史料,调阅较多的是军政部、军令部、军训部的档案及军方出版物。原本计划写一本书,从人事、情报、作战、教育训练、后勤补给等方面探讨国军的作战能力,不料经过几年在各地收集所得的档案史料,数量过于庞大,只得缩小题目,先撰成《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一书,于1993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此书出版后,曾先后获得熊玠与纪业马(Jacques Guillermaz)两位前辈于美国的《亚洲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与法国的《汉学书评》(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撰写书评介绍,也因此书获邀为一本教科书《中国军事史》(A Military History of China, 2002)(David A. Graff与Robin Higham合编)撰写“从黄埔至1949的国军”一章。不过由于军事史在台湾是属于冷门的研究领域,这本书又是在学术机构出版,因此销路不佳,第一版1000本居然卖了13年才卖完。此次能够有机会在王奇生和金以林两位教授的推介下,将这本书增添部分内容,交由汉唐阳光出版,向大陆学界请教,感到十分高兴。

本书除包括旧著《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外,另收录了以下各篇论文。

1. 《抗战时期陆军的教育与训练》,《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1。

2. 《抗战时期的陆军大学:师资与课程的分析》,《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二届讨论会)》,台北:“国史馆”,1994。

3. 《抗战时期国军的参谋人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1995年6 月。

4. 《遥制:蒋介石的手令研究》,《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5. 《化干戈为玉帛:沟通型幕僚与民国政治》,《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40期,2008年12月。

6. 《雅德赉(Herbert O. Yardley)与中国——兼论抗战时期的密码战》,吴叔凤等编《不可忽视的战场:抗战时的军统局》,台北:“国史馆”,2012。

本书原计划将以上各篇论文列于《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之末,以附录形式出版,后接受汉唐阳光李占芾先生建议,将各篇论文插入原书适当章节,并另取书名,部分论文题目与小标题也略作更动,使得全书更具可读性,在此必须向他致谢。

美国女作家米雷(Edna St. Vincent Millay, 1892-1950)曾说过,一本书一旦出版,作者就好像在公众面前脱下裤子──如果这是一本好书,谁也不能贬低他;如果这是一本坏书,那么谁也帮不了他。在本书出版前夕,我的心情固然是满心欢喜,但是也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毕竟这次所要面对的读者,比过去写作时所想像的,何止多上十倍。希望这不是一本坏书。


[1]50th Reunion Book of the Class of 1927, 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n.p., 1977). 本项资料系由揭钧教授提供,谨此致谢。中译文曾参考揭钧:《小兵之父——孙立人将军侧记》,台北:跃升文化,1991,第59—60页。

[2]有关周雁滨的传记资料,可参阅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编《第一期第一届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第1册,编者印行,1935,第194页;刘国铭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春秋出版社,1989,第752页。

[3]何应钦:《统一与救国》,何应钦将军讲词选辑编辑委员会编《何应钦将军讲词选辑》,台北何氏宗亲会,1969,第40—41页。

[4]黄仁宇:《蒋介石的历史地位》,黄仁宇编《放宽历史的视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8,第266页。

[5]周至柔:《军事制度之研究(第二讲)》,台北:实践学社,1951,第2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