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殉难(第6/6页)

但是,到底让朱由榔怎么死,朝廷却没说。汉人杀汉人,你吴三桂自己看着办吧。

为了彻底瓦解抗清势力的士气,吴三桂准备将朱由榔处斩,但爱星阿有不同意见。

爱星阿认为,清廷给崇祯皇帝发丧、祭祀,却把永历皇帝一刀剁掉,同样是皇帝,待遇差距未免太离谱。满人在中原不是待一天两天,时过境迁之后对天下的“臣民”不好交待。(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

满族将领爱星阿发话,身为汉臣的吴三桂不好违拗,但仍然心有不甘,最终只采纳了一半。——留全尸可以,自尽不行!

四月二十五日,朱由榔被行刑手用弓弦勒死于篦子坡(百姓后来改称其为“逼死坡”),随即在北门外焚化,并捡大骨送回朝廷交差。云南百姓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坟为幌子,搜集朱由榔的部分小骨葬于太华山。

朱由榔死了,很难说得清楚,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命赴黄泉的。在这个阴云密布的年份里,郑成功、鲁王朱以海也紧随其后,在无垠沧海的涛声中长眠。

尘埃落定,一个王朝的时代宣告终结!

赘言小人物

南明应该画上句号了,但我还想再说一说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如果一切太平的话,他或许能挤入官场,像父亲一样做个不大不小的官,平平淡淡了此一生。或许,他还能成为一位诗人,闲暇之余,赞美一下大好山河,感慨一番怀才不遇。

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变,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张煌言也不例外。金戈铁马、浪迹沧海,成了这个柔弱文人后半生的真实写照。

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张煌言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小人物。

他第一次独当一面,是作为监军接应苏松提督吴胜兆的起义,结果出师不利,遭遇飓风,自己险些丧命,最后奇迹般地“得间行归海上”。

他人生的高潮,是与郑成功一起发动长江战役,打着“延平王”的旗号在南京上游感召正义的力量,结果成为“弃子”,历尽千辛万苦,辗转两千多里才回归大海。

大海是他的家,而他不过是沧海一粟。

张煌言想做一个扭转乾坤的人,却安于自己的卑微,在钱肃乐、张名振、郑成功、朱以海等人的光环下和背影里,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当昔日耀眼夺目的光环黯然失色,当曾经雄伟豪迈的背影随风而去,在张煌言的内心,信念的丰碑也随之坍塌。深感回天无力之时,他解散义师,到一座孤岛上“结茅而处”,要在一片汪洋中了此残生。

由于叛徒的出卖,他成了阶下囚。面对敌人的招降,张煌言与很多忠贞不屈的义士一样,做出了掷地有声的响亮回答:“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康熙三年(1664年)九月初七,张煌言在杭州“挺立俟死”、“坐而受刃”,葬于南屏山北麓的荔枝峰下,被后人誉为“西湖三杰”之一。另外两杰,一个是岳飞,一个是于谦。

有人说,凭张煌言的阅历与功绩,恐怕很难与岳飞、于谦相提并论。实际上,历史是复杂的,盖棺未必就能论定,功过永远有待商榷。唯有信念和才华,能够穿越时空,激荡人的心灵。

在我看来,铭记张煌言是一位质朴而悲壮的诗人,足矣!

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就借用张煌言临难时所作的一首诗画上句号吧:

义帜纵横二十年,

岂知闰统属于阗。

桐江只击严光鼎,

震泽难回范蠡船。

生比鸿毛犹负国,

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贞自是人臣事,

何必千秋青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