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密谋(第6/8页)

李定国、刘文秀没有料到,这一次不太成功的进军,竟然成了滇黔内战的导火索。

滇黔内战

刘文秀打四川,关孙可望什么事?

确实不关他什么事,但孙可望一向喜欢没事找事。

在进军四川的诸将领中,祁三升是孙可望的部将,在刘文秀的派遣下运动到川南一带。得知祁三升在四川,孙可望便派人前往拉拢,以“老领导”的身份要求祁三升镇守遵义。李定国很快就发现端倪,令祁三升率军返回云南。

两边都是领导,听谁的?

与部下商议后,祁三升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听李定国的,不跟着孙可望瞎起哄。(今西府尊永历为民主,名正言顺,我等亦有所依,当遵西府之调为正。)

祁三升奉命返回云南,孙可望大为光火,竟然派兵追击,将祁三升的辎重悉数缴获。永历十年(1656年)十月,灰头土脸的祁三升返回昆明,向朱由榔、李定国哭诉。

李定国没有报仇的实力,也没有打内战的心情,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李定国一面加强云南的防御,一面急调刘文秀大军回滇,防备孙可望的偷袭。滇黔顿时剑拔弩张,一场内战在即。

永历十一年(1657年)八月,经充分准备之后,孙可望在贵阳誓师,亲率十四万大军出征云南。白文选被委任为征逆招讨大将军,配合孙可望入滇作战,冯双礼则在贵阳留守。

八月十八日,孙可望大军渡过盘江,进入云南境内。

前方警报传来,“滇中震动”,李定国、刘文秀惊诧之余,赶紧部署防御。

可想而知,云南的形势有多么危急。李定国、刘文秀只有四万军队,要阻击孙可望的十四万大军,相差悬殊,更何况云南还有孙可望的内应。

李定国来不及考虑这么多,当务之急是抵抗。阻击倒不是难事,大军开拔,听天由命,说不定还能有转机。真正致命的是孙可望的内应,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不采取必要的防范,必死无疑。

于是,李定国、刘文秀将王尚礼的军队分散配属到各营,又将王尚礼留在昆明,交给靳统武、沐天波监视。

近在咫尺的王尚礼安排好了,兵力有限、积极性不高的贺九仪也不足为虑。但是,对孙可望死心塌地的王自奇远在楚雄,这人怎么处理?

王自奇还真是最大的麻烦,但事出巧合,李定国完全可以将他忽略不计。在此之前,发酒疯的王自奇打伤了李定国手下的一员将领,由于担心受到责罚,已于七月率部渡过澜沧江,逃往永昌。

一竿子逃这么远,送封书信都难,更别提接应孙可望了。

摁住内奸之后,李定国、刘文秀率主力离开昆明,于九月十五日抵达曲靖交水(今云南沾益),与孙可望大军距离十里对峙。

大军扎下营,李定国、刘文秀搬着手指头数了数,立马傻眼了:对面有十多万人,扎了三十六营,自己只有三万人,扎了三个营。——这哪是阻击战,简直就是送命战!

数完了,傻过了,李定国、刘文秀坐下来商议:咱哥俩往哪儿逃?

刘文秀建议撤往交趾(今越南北部),李定国认为不靠谱:军队只有三万,还要带着家眷,打不过人家。

李定国的想法是捏软柿子——取道沅江,“取土司以安身”。刘文秀觉得更不靠谱:孙可望的三十六营就在眼前,你准备跳过去还是飞过去?

俩人吵吵了一晚上,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再议!

李定国、刘文秀吵不出结果,孙可望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作战部署。

十八日,孙可望给部将张胜交待了一项任务:率马宝、武大定的七千骑兵,连夜走小路绕开李定国、刘文秀大军,在王尚礼的策应下占领昆明。为了争取时间,孙可望又给李定国下书,约定二十一日双方决战。

孙可望认为,凭借自己的十几万大军,又有潜伏于敌营的内应,拿下昆明显然是易如反掌。李定国、刘文秀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胆战心惊、不知所措。

其实,在预测这场内战的胜负时,他们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心向背!

俗语说“师出有名”,孙可望出征云南,目标是朱由榔、李定国、刘文秀,打的旗号是“讨逆”。——你糊弄谁呢,皇帝也能造反?

孙可望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白文选决定不再沉默,暗中与马惟兴、马宝等将领私下约定阵前反戈。就在孙可望派张胜出发时,白文选以视察前线为由,暗中赶赴李定国营中报信,将孙可望偷袭昆明的诡计和盘托出。

白文选言辞恳切,李定国、刘文秀却将信将疑,担心这是孙可望的欲擒故纵之计。白文选百口莫辩,不惜指天立毒誓“有一字诳皇上、负国家,当死万箭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