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整顿(第2/8页)

“二号首长”樊一蘅,字君带,四川叙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弘光时期被任命为总督川、陕军务,跟随王应熊“剿贼”。

“三号首长”马乾,任四川巡抚,在与入川的清军作战中阵亡。

弘光时期的“三巨头”死了俩,领导班子需要重新组建。永历朝廷这一“重组”,彻底乱套了,主要官员的任命如下:

樊一蘅留任川陕总督。

调偏沅巡抚李乾德任川东北巡抚,不久升任总督。

朱容藩任总督川东军务。

杨乔然、江而文任巡抚,杨不久升任总督。

詹天颜任川北巡抚。

范文光任川南巡抚。

——糊涂了吧?其实所有人都糊涂!

总督、巡抚这样的高级官员本该“一个萝卜一个坑”,结果却是“一抓一大把”,麻烦很快就出现了:听谁指挥?

名义上归樊一蘅统一指挥,但同为“总督”的李乾德、朱容藩、杨乔然根本不买他的账,樊一蘅“无所施节制,但保叙州一郡而已”,混得比清军的四川巡抚李国英还要惨。人家虽然也只守着保宁一府,但好歹说话有人听,樊一蘅却只能“自产自销”。

李乾德、朱容藩、杨乔然不买樊一蘅的账,相互之间也不买账,下面的巡抚更别提了,全都“各自署置,官多于民”。反正四川军阀多,靠着一个是一个。官帽顶个屁用,全凭枪杆子说话!

各怀鬼胎的朝廷官员,加上拥兵自重的军阀,整个四川岂止是一锅粥,简直就是一团乱麻!

福建的乱局,主要表现在“浙系”、“闽系”、“地方系”几大派系互不买账、各自为战,而四川的乱局,除了派系更多、协调更难以外,还有更致命的一条:抗清的没有,打内战大大的有!

从永历二年(1648年)至永历三年(1649年),四川内战频发,规模比较大的就有四场。

第一场内战是杨展、马应试、王祥之间的“川南会战”。

王祥盘踞在遵义、江津一带,大肆盘剥地方,搞得民不聊生。永历二年(1648年)初,有人唆使时任四川巡按御史的钱邦芑,向实力比较雄厚的杨展求援,请他出兵川南“替天行道”、“伸张正义”。

钱邦芑做了多年的御史,早就养成了嫉恶如仇的“职业病”。听说王祥在遵义胡作非为,钱邦芑经不住忽悠,果然拍案而起,给杨展写了一封求援信。

杨展也是“愤青”一个,看到钱邦芑的书信,立即决定率师出征,要给王祥一点颜色看看。

但是,想打王祥并不容易,因为从川西的嘉定到川南的遵义,泸州是必经之地,而盘踞于此的马应试不让道。

好狗不挡道,除非你欠扁。

杨展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泸州的马应试一顿狠揍。王祥开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正躲在遵义看热闹,很快就得知杨展其实是冲着自己来的。——这还了得!你杨展活得不耐烦了?

王祥果断率军出击,联合马应试把杨展给收拾了一顿。杨展带来的兵力不多,而且强龙难压地头蛇,大败而归。

第二场内战是“川贵之战”,也是因王祥而起,而且索性打出四川,跟贵州的皮熊干上了。

遵义距离贵阳不算太远,中间隔着一条乌江,王祥一直都想把实力稍弱的皮熊一口吃掉。永历二年(1648年)七月,王祥趁皮熊不备,挥师南下渡过乌江,一举包围贵阳。皮熊被困在贵阳挨揍,贵州将领武邦贤、杨光谦看不下去了,于次月率兵支援,给皮熊解了围,王祥率部撤回乌江。

皮熊哪里咽得下这口气,经短暂准备后,便于十月北上乌江,给王祥来了一个“以牙还牙”。此后,两人便在乌江两岸你来我往、冲突不断。由于双方实力相当,谁也吃不了谁,皮熊、王祥终于在年底决定停火,握手言和。

“川南会战”和“川贵之战”都属于局部性质的军阀混战,除了参战各方有所损失以外,后果还不算太严重。接下来的第三场内战,闹腾得就比较厉害了,这就是发生在川东地区的“朱容藩之乱”。

朱容藩是楚王朱桢(朱元璋第六子)的远支后裔,属于皇亲中的“边缘人物”。张献忠攻陷武昌的楚王府后,侥幸逃脱的朱容藩开始浪迹天涯,打着“郡王”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

几年来,他先后骗过左良玉、马士英和大顺军,但是都没有成功,最后总算骗过了丁魁楚,推荐给永历朝廷,朱由榔安排他执掌宗人府。

宗人府是管皇家事务的,算得上是美差了。可如今兵荒马乱,皇亲死的死、逃的逃,这种差事实在没有什么前途。

一心想出人头地的朱容藩很快就发现了契机——处于“权力真空”的四川!

朱容藩主动请缨,被朝廷委任为总督川东军务,取道湘西的辰州抵达湖北施州卫(今湖北恩施),与流落到此的郧阳守将王光兴碰个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