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南下(第3/6页)

永历三年(1649年)十一月,孔有德还在永州啃城墙,耿仲明、尚可喜刚刚抵达江西,耿军驻扎在吉安府,尚军驻扎在临江府(今江西樟树临江镇),两人约定十二月初三南下。

约定的时间还没到,麻烦便自己找上门了。随军的满洲贵族向朝廷揭发,说耿仲明、尚可喜一路上私自收留“逃人”一千多人!

这可是“要你命三千”的重罪!

清军入关前后,还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八旗的王公贵族拥有大批农奴、奴仆,普通兵丁也有一些。这些农奴和奴仆主要来自于俘虏、买卖、罪犯家属和失去土地的投充之人。清军入关之后,大量农奴、奴仆逃脱,成为所谓的“逃人”。

作为清军将领中的汉人,耿仲明、尚可喜私自收留“逃人”,还达到一千多人,长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满洲贵族的“诉状”上达天听,北京很快做出反应,下令严查。十一月二十七日,心虚的耿仲明畏罪自杀。

“出师未捷身先死”,耿仲明死得有点冤枉。倒不是罪名冤枉,收留“逃人”确有其事,作为利益相关方的满洲贵族也没有诬告。耿仲明的冤枉在于,多尔衮并不打算严惩。

清廷正值用人之际,需要靠耿仲明、尚可喜平定广东,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按律处治,斩杀令一下,相当于是逼着正率军驻扎江西的耿仲明、尚可喜做第二个金声桓、李成栋。

多尔衮决定宽宥,不砍头、不削爵、不革职,一人处罚四千两银子了事,也算是给告状的满洲贵族一个交代。

查也查了,罚也罚了,可耿仲明挂了,他手下的一万大军怎么办?

为了安抚军心,多尔衮指派耿仲明之子耿继茂作为尚可喜的助手统率旧部,两万大军统一归尚可喜指挥。

这么一折腾,尚可喜一万变两万,于十二月初三挥师南下。十六日,大军抵达赣州,南赣巡抚刘武元派部将栗养志为前锋兼向导,带着尚可喜的两万大军,于二十七日抵达毗邻广东的南安府。

打到南雄过大年

广东的南雄府近在咫尺,但一向谨慎小心的尚可喜并没有贸然行动,他需要做一些准备,具体来说是三个方面:

第一,派人到前线侦察对方兵力部署,做到知己知彼。

第二,安排间谍潜入南雄府城,伺机而动。

第三,准备在南安过大年。——当然,这是做给对方看的。

趁着尚可喜准备空当,我们来看看南明方面。

南明军队在南雄府的布防有点意思,这得从三月份开始说起。

当时,金声桓、李成栋打赣州相继败北,赣州、南安依然在清军的手里。特别是金声桓在南昌殉难后,广东北面的军事压力剧增,永历朝廷特意派李成栋手下的悍将阎可义镇守南雄府。

南明的将领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逃跑型”、“死守型”、“找茬型”。

“逃跑型”是弘光、隆武、永历三朝的主流门派,特点是怕被人打,所以望风而逃,代表人物包括刘泽清、何腾蛟、陈邦傅等。

“死守型”比较少见,特点是怕背骂名,于是守着城池死扛,拼了老命也要与城共存亡,代表人物有史可法、瞿式耜等。

“找茬型”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了,特点是怕没仗打,迎头撞树也要踢三脚,代表人物——阎可义。

南雄府是广东的北大门,与江西的南安府仅隔着一道梅岭,相距不足百里。要是换作“逃跑型”将领镇守,听说清军逼近梅岭就会望风而逃。换作“死守型”将领,情况稍微好一点,赶紧收缩兵力,退守孤城。

阎可义镇守南雄,情况就大不同了。自从来到南雄,老阎便三天两头派人去梅岭打探:清军怎么还不来?

从三月等到七月,一转眼就是夏天。此时,耿仲明、尚可喜还在路上,阎可义实在没耐性了,你不来是吧?我去!

七月,阎可义带着手下人马翻过梅岭,直抵南安。清军守将撑不住,赶紧向赣州求援。南赣巡抚刘武元派栗养志增援,阎可义大败,梅岭失守。

不久之后,爱找茬又不经打的阎可义病故。杜永和、李元胤决定派罗成曜镇守,罗成曜打死也不去,理由很直白:你们享福,让我受罪,凭什么?(尔等俱安享受用,独苦我邪?)

杜永和百般劝说,又承诺重赏,罗成曜这才勉为其难地上任了。不过,罗成曜将调令打了个对折——自己驻韶州,派部将江起龙与总兵杨杰守南雄。

这就是南雄府目前的部署情况。先前的阎可义爱找茬、不经打,罗成曜则是既不找茬也不经打。对于尚可喜而言,从梅岭俯冲而下,夺取南雄,跟玩儿似的!

十二月二十八日,尚可喜率大军悄悄出动,逼近南雄。三十日,潜入南雄的清军间谍纵火焚烧城中的鼓楼。正忙着过除夕的南明军赶紧救火,间谍趁乱打开城门,迎清军主力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