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兴(第6/9页)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李成栋率军进入江西,一点也不像是去支援金声桓。此时的金声桓、王得仁正在南昌苦熬,能熬多久很难说。如果李成栋真想支援,必然会绕开赣州,直抵南昌,跟清军抢时间,哪里还有闲工夫坐在南雄府跟赣州的顽敌磨嘴皮子?

其实,李成栋进入江西有且只有一个目的——扫清赣州清军对广东的威胁!

可以说,李成栋的选择既是葬送金声桓,也是在自掘坟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如果金声桓没了,即使拿下赣州,李成栋在广东又能守住多久呢?

接到李成栋的劝降书后,据守赣州的刘武元等人假意接受,以此拖延时间、早作准备。九月下旬,自以为得计的李成栋率部慢慢吞吞翻过梅岭,兵分两路开进,于十月初一抵达赣州城下。

李成栋原本是来“受降”的,结果还没站稳脚跟,就被出城迎击的清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撤到南安,李成栋自己一溜烟跑回了广州。

李成栋从没想过支援南昌,金声桓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南昌被死死围困了半年,已经陷入“杀人而食,拆屋而炊”的悲惨境地。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十八日,清军对南昌发起总攻。次日,南昌失守,金声桓自尽,姜曰广、王得仁阵亡,坚持了近一年的江西起义被彻底镇压。

金声桓殉国,李成栋依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再次兴兵北上,翻越梅岭进入江西境内,目标依然是赣州。

不过,李成栋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先分兵扫清赣州外围城池的清军,再合兵围剿赣州之敌。

战术不成问题,但李成栋没有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金声桓已经被灭了,围困南昌的清军正在日夜兼程地赶往赣州。

李成栋尚未完全扫清赣州外围,清军援军已经抵达,并于二月十六日向李成栋所在的信丰推进。二十八日,阎可义部遭清军袭击。次日,李成栋所率部队在城外与清军遭遇,李成栋大败,退入信丰城中。

三月初一,清军向信丰发起总攻,军心已乱的李成栋慌忙逃窜,在桃江渡河时不甚坠马溺亡。

李成栋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挂了,广东的形势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永历朝廷想任命兵部戎政侍郎刘远生接替李成栋,意图趁机控制广东。但是,李成栋的部将杜永和根本不吃这一套,他通过贿赂诸将,推举自己为“留后”,直接将刘远生撂在一边,私自代替李成栋接管广东事务。

朱由榔有心无力,瞿式耜、马吉翔也没兴趣插手,竟然也就这么默认了。不过,杜永和的位置是花钱买的,根本镇不住李成栋手下的这群“刺头”,广东依旧是一片混乱。

永历生命线

江西、广东先后“易帜”,几无翻盘可能的永历政权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或许是“逃跑帝”朱由榔早已习惯了亡命天涯的生活,天上突然掉下来的两个大馅饼,一下子把他给砸晕了。

从反水到覆亡的整个过程,永历朝廷除了甩几顶帽子过来以外,并没有向江西、广东提供实质上的支援,更谈不上统一的调度和指挥。金声桓、李成栋又是“狗肉上不了席面”,狐假虎威还行,真正需要独当一面的时候就露陷了,战略到战术一再失误,直接导致江西失陷、广东混乱。

实际上,永历朝廷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兴”,不过是搬回老家肇庆而已,局面比建政之初还要恶劣。

客观地说,永历政权长期积贫积弱,基本上处于“半身瘫痪”的状态,指望它对金声桓、李成栋提供支持,似乎有点不近情理。

不过,孱弱的永历政权并非没有借江西、广东“易帜”翻盘的机会。

就江西战场而言,在每一个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永历政权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其一,金声桓反水后,可通过据守湘西的堵胤锡与夔东义军联络,在襄阳、荆州一线积极作战,牵制撤回汉阳的“三王”军队,并下诏令至江西,坚定金声桓北上南京的信心。

其二,金声桓决定南下赣州后,果断派遣刚刚“易帜”的李成栋火速北上,夹击赣州,驻守九江的王得仁不必南下增援,可以有效阻止前来镇压的清军。

其三,金声桓固守南昌时,急令李成栋率部绕开赣州,驰援南昌。当然,李成栋听不听号令得两说,他已经通过陈邦傅的无耻、马吉翔的跋扈看透了永历政权的无可救药。

其四,南昌失守后,应及时阻止李成栋率部进攻赣州,令其在赣粤交界的梅岭布置防线,既能阻敌继续南下,又可避免无谓的牺牲。

遗憾的是,永历政权内部除了吵嚷着封谁什么爵位、往哪里搬家以外,什么正事也没干。

从全局来看,江西战场只是战术上的转机,即使没能实现,对永历政权的影响还不是致命的。真正决定永历政权能否翻盘,甚至关乎生死存亡的战略转机,是堪称“永历生命线”的湖南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