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第2/3页)

张说哈哈大笑,指着御史台,藐视道:“我谅他们也不敢(鼠辈何能为)!”

于是,就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四月,一个美丽的初夏日子里,宇文融和其他几个再也受不了张说的挤压,联合曾受过张说欺负的人一起搜集张说的罪证。张说的罪证实在太多了,收受贿赂、徇私舞弊、结交术士……

是不是条条都能扳倒他?

是!

带劲不?

带劲!

合伙告他,如何?

太危险了!

让他天天惦记着咱们,岂不更危险?

嗯。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宇文融三人和其他诸如张嘉贞的人),张说东窗事发。李隆基下敕,令宰相源乾曜及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珪、御史大夫崔隐甫等人一起在御史台拷鞫张说。

沉醉在梦境中的张说,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在御史台,他交代了自己所有的罪状,“我喜欢珍玩,喜欢钱,有私心。我自私,我暴躁。我膨胀了,没人敢反对我,让我丧失了本性,颠倒梦游。”

御史台审核完毕,张说依然惶恐不安。故事很快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他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高力士,“你去看看他吧!”高力士就跑去看张说了。张说蓬头垢面地跪在一张破草席上,吃饭的粗制瓦罐也躺在地上,张说本人像一只受了伤的小狗一样,眼神流露出恐惧和不安。

高力士说了几句话,转身走掉了。

他来到李隆基面前,如实禀报一番。

李隆基:“这么可怜?”

高力士:“再怎么样,他也是有功之臣。”

李隆基:“给他点教训就好了,谁还没迷失过自己呢?”

高力士:“是。”

张说被罢免了,宇文融开始联络其他人准备庆祝,但令宇文融喷血的是,张说被罢免后不久,又回到了中书令的位置上。而上书弹劾张说的三位仁兄,也终于一个个名垂史册了,他们分别是:御史大夫崔隐甫,御史中丞宇文融,御史中丞李林甫。

之前说过,“甫”就是帅哥的意思,杜甫是,崔隐甫是,李林甫也是。

崔隐甫和宇文融显然不如李林甫有定力。在扳倒张说这件事上,他们就显示出了不同的能力。如今四十出头的李林甫,混得还行,不过都是祖上有功。他爷爷的爷爷,是李渊的伯伯,他娘姓姜,他舅也姓姜,名叫姜皎。

但李林甫有一身本事,所以混得非常不错。李林甫有些鄙视崔隐甫和宇文融,两人跟他同盟,却笨得出奇。想要把张说干掉,你没个后招能行吗?所以,当宇文融和崔隐甫两位和张说火并的时候,李林甫却在抓紧时间巴结和李隆基最能说得上话的人——武惠妃。

我一直认为李林甫比来俊臣还能耐,他是如何成功令武惠妃欢喜的呢?

李林甫哈哈大笑,看起来很爽朗,“我问你,武惠妃现在最想干什么?”

“……当皇后?”

“你也不笨!那我问你,我该怎么跟她说?”

“林甫坚决支持惠妃当皇后……”

“母以子贵啊兄弟!”

我恍然大悟,翻开历史,仔细瞧瞧李林甫的档案——

李林甫,小字哥奴,善于投机钻营,揣测别人思想(这一点哥奴兄已经练得出神入化,某位重要人物曾惊叹哥奴兄为天人)。

哥奴闭口不谈武惠妃当皇后的事情,他来到人家面前,只是强调了一下自己的态度,“我愿护寿王(武惠妃的长子)为万岁!”我明白了,这就是手段。

李林甫嘿嘿笑了起来,他说:“你就等着瞧吧,崔隐甫和宇文融这俩二货马上要滚蛋了。”说完,这俩人还真就过来找李林甫。李林甫满口答应,然后用不屑的眼光目送他们远去。宇文融的意思是,联合所有人,集体上书诋毁张说。李林甫不答应,自然有他不答应的道理。就在这天,李隆基因为厌倦了调解纷争,一怒之下,让张说致仕(退休),免了崔隐甫的官,让他回家伺候老母去(隐甫免官侍母),宇文融直接从中央滚蛋,去地方当刺史。

有人说起崔隐甫这个喜欢弹劾别人的家伙,恨得牙痒痒的。自从宇文融、崔隐甫走后,百官算是松了一口气。可谁都没注意到隐身的、显得很虚弱的李林甫,却平安无事。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一位能人接替中书令。李隆基选择了萧嵩,一个长得很魁梧的美髯公。

萧嵩是个名人,公元668年出生,胡须像关羽,梁明帝萧岿玄孙,萧瑀曾侄孙。

说起来,萧嵩和陆象先还是僚婿(姐妹夫君)。当年陆象先未发达的时候,宣州有位名叫夏荣的神人曾经跟他说过:“陆郎十年内位极人臣,但是您不如萧郎,他一门尽贵,官位高,还都高寿。”夏荣这个相面学家,准确地预测了陆象先、萧嵩的前程,遵照夏大师的指示,在武则天死后的第一年,平民萧嵩同志就被调补为洺州参军,不久得到桓彦范(五王之一,当年因得罪领导而被贬到了洺州当刺史)的赏识。桓彦范对他说:“你以后肯定当不了参军,你未来大富大贵,大富大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