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2/3页)

未来还会有他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大家都有病】

李隆基把姚崇看成大唐的顶梁柱,是大地是蓝天,是他生命中的四分之三。姚崇同志又很得意,但他个人还是比较低调的。因为在长安没有大宅,他暂居在城里头一个名叫“罔极寺”的庙里头。

李隆基想他了,就遣使者探望。因为太关心姚崇,一天派去的使者就有几十个,寺庙也就热闹起来。朝廷里头,大家也很无奈。一位进士出身的大臣,名曰“源乾曜”(音:元钱要)的就很崩溃。他发现,如果他奏事很得李隆基同志的心,李隆基就会说:“这肯定是姚老师想的办法!”不如意,李隆基就会说:“哎,你到底跟姚老师商量过没有?”这摆明了是教育大家,他办事,我放心,有事找姚崇同志商量。

从此,每有大事,源乾曜颠儿颠儿跑到寺庙里去问姚崇。后来源乾曜跑烦了,他干脆直接上奏曰:“姚崇同志干吗非住在庙里头呢,庙离皇宫太远了,何不迁到四方馆(皇宫附近的档案局)去?”

李隆基大喜,准了。

然而,姚崇并不愿意住进宫里,一者是四方馆里有记录、档案,不是人住的地方;二者一个宰相住在这种地方,外人会怎么想?

李隆基:“朕设四方馆就是为了官吏,爱卿住进去,也是为了社稷。朕恨不能把爱卿搬到禁中,在四方馆你还推脱个什么?”姚崇只能先住进去了。他自信满满地认为,皇帝对自己的宠信能天长日久。但姚崇的儿子真不给他争气,在洛阳广通宾客,收受贿赂,众人瞧不起他们。

李隆基也知道这事,但他一直没有多管。这不,姚崇自己也不严谨,先是儿子贪污受贿,如今,他的亲信,主书赵诲也受了胡人的贿赂。事发以后,轰动朝廷。

李隆基亲自审讯,此人下狱当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每个人都该很清楚。

姚崇上书了,谴责了赵诲的贪渎,批评贪赃枉法的不可原谅。笔锋一转,他又跟李隆基诉苦,说其实赵诲也不容易,老婆孩子一大堆之类的。不如放过他,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大家好歹都是功臣,不能因小失大。李隆基看明白了,所以他终于不高兴了。但巧的是,那几日刚好有大赦,赵诲想死都死不了。

大赦日那天,有罪之人欢天喜地,唯有赵诲哭丧着脸。现在好了,李隆基宣布,因赵诲贪渎不法,本有大赦,朕亲敕标其大名,重打一百,流放岭南!

赵诲去了岭南,当了李隆基教训姚崇的靶子。姚崇讪讪地明白,没有什么感情不需要认真呵护就会天长地久的,尤其是皇上爱你,你更得小心。

我小心了吗?

姚崇怕了,上表要求废了自己的相位。

原计划慷慨陈词,躲避灾难,博得李隆基心软,继续在位,却不料李隆基忽然真心来问:“谁能代替你?”

姚崇也就顺势说:“广州都督宋璟!”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二月,李隆基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当时他还在巡幸东都,就宣布以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并派了一位威猛无敌的内侍、大将军去迎他。这位太监,名曰杨思勖。

杨思勖喜欢生吃人肉(战俘或死者)下酒,杀人不眨眼,战斗时无人敢拦,所向披靡,脾气暴躁,一般人不敢跟他对视。凶残的杨思勖在驿站等了很久,终于迎到了宋璟。

宋璟给杨思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不苟言笑、表情严肃庄重的人,让他这个不苟言笑、表情严肃的宦官很没面子。杨思勖偷偷用眼瞧宋璟,他发现,和姚崇不一样的是,这人不爱说话,一路上都不开口,而且一脸的冰,跟冰窟窿似的。杨思勖更不敢说话了,也揣测不到宋璟的深度,一路到了长安,愁得杨思勖几乎没了状态。

李隆基罢黜姚崇,以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刑部尚书宋璟,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宰相宋璟和姚崇非常不一样。紫微侍郎苏颋同平章事,每有政事,多让宋璟决断,自己和当年卢怀慎一样,只在一旁帮忙。宋璟曾经对别人说:“苏氏父子(苏瑰、苏颋)都是宰相,仆射(苏瑰)为人宽厚,是国家大器。但是,提出好的建议,说出不同看法,当官精敏,黄门(苏颋)更胜一筹啊!”

李隆基也感受到了宋璟的公正和严厉,他选贤任能,因材授任,百官各称其职,刑罚无私,敢于直言上谏,把李隆基训得不敢喘气。有时候,李隆基觉得某件事情不太合意,宋璟却强争,李隆基也只能曲意顺从,不敢多说。因为他怕宋璟发飙,宋璟一发飙,那是没人能拦得住的。新官上任,宋璟就给满朝文武来了个下马威,最让人称道的,就是活活气死了郝灵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