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狄仁杰在外治宁州 武则天朝内造明堂(第2/3页)

武则天几乎被气炸了,她让肃州刺史王本立去审判。王本立拿着武则天给的敕书,直接找到了刘祎之。正宣敕,刘祎之突然指着敕书问道:“没经过凤阁鸾台审批,这东西能叫敕?!”王本立愣在了那里,草草读完。

回去后,他将刘祎之说的话转述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大怒,赐刘祎之在家中自尽。

刘祎之生性廉洁,他被处死,连李旦都看不下去了,李旦上书求情。刘祎之的亲友听说皇帝都发话了,便在家摆好酒宴准备庆贺。可刘祎之却让人撤掉酒席,他说:“圣上上书以后,我只能死得更快了。”就在这天,刘祎之沐浴之后,神色自若地援笔写文,完成了数张纸的临终遗言。

刘祎之文采卓绝,他被小人忌恨,为君子敬重。他的遗文被人拿到了外面,在百官中疯传。就在这个时候郭翰来了,他和周思均,均称叹刘祎之文章写得好,此事被武则天听说,大怒,发脾气,贬郭翰为巫州司法,周思钧为播州司仓。武则天手段纯熟地刷下了许多人,也整死了许多人。

现在,讨债的时刻到了。

【进逼昌平】

早在这一年的春天,突厥阿史那骨笃禄就率领突厥大军进犯了昌平。

昌平是北京的北大门,如果昌平沦陷,河北、山东等地会尾随其后。这两地近几十年未曾遭遇战火,到了那个时候,西有吐蕃,东有突厥,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早就把王方翼和程务挺杀死,所以,武则天让诸军追随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由这位高大威猛的大将率领,奔赴昌平战场。

之前说过,突厥打仗不讲究战略,他们没等黑齿常之杀到昌平,便收队往西杀来,抵达了朔州(山西朔州)。黑齿常之和副将右鹰扬大将军李多祚领军围了上来,杀声震天,血光漫天之后,我们只听到突厥震天响的哭声。

黑齿常之追奔四十余里,他刹住了战骑。

“别追了!”黑齿常之说。

“为什么?”

“你们没看到吗,突厥军早就无头苍蝇一样散开了,你怎么追,追上又有什么用?”

黑齿常之说得没错,突厥人的确散开了,他们一路向北狂逃,然后又在戈壁沙漠集合起来。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是个很欢乐的人,在这年的十月,他主动请缨,要求挂帅出征,将阿史那骨笃禄、阿史那元珍的穷寇消灭干净。爨宝璧表示自己信心百倍,武则天认为爨宝璧可以担此大任,便拨给了他三万精锐,并嘱咐一定要等黑齿常之的接应。

爨宝璧本来就不想让黑齿常之沾自己的光,于是,他私自率领三万大军追奔了两千里地,偷袭突厥部落。因三万人声势着实浩大,偷袭相当的不成功,爨宝璧被突厥发觉,让人端了个底朝天,几乎全军覆没。

武则天震怒,杀爨宝璧,改阿史那骨笃禄为阿史那不卒禄。

突厥退缩到了大漠,边患暂时解除。时间很快到了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的正月,这个月恰好有一个甲子日,武则天决定在这天去神都洛阳给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立庙。

立庙是好事,可很多人都高兴不起来。

果不其然,给三位先皇立完庙后,武则天又迫不及待地立了个“崇先庙”,把武士彟以及他的前辈们当神仙一样给供奉起来。这也还不算什么,问题出现在庙的间数上。司礼部门的某些专家(不点名批评博士周悰)明白太后的意思,他上奏,强烈要求将武家祖庙定为七间,李唐祖庙定为五间。

……

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专家指出,嘿嘿,祖庙这个,呵呵,我研究过……实际上,哈哈,这个也不是,其实也是,那个……我啊,做过调查,所以,武家祖庙定为七间,李唐祖庙定为五间是完全合乎礼制和道德的!

周悰满含热情地给武则天介绍完毕,武则天让他退下。此事真的只有脸皮厚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干得出来,武则天想了想,作罢,留下周悰怅惘不已。武则天觉得时机还没有成熟,她需要其他东西树立自己的权威。

问:天子是什么样的?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武则天笑了,她开始琢磨用“明堂”来打造自己的形象。古书上说,明堂上圆下方,重盖以茅,外环以水。也就是说,这东西上头是圆的,下头是方的,周围有水环绕。本人分析了一下,认为其实就是一条河旁边有一间草房,草房上还盖了一顶帽子。这种茅草屋,到了后来就被人描述成了美轮美奂的大堂。

在帝王的想象中,明堂应该是通天的大厦,有琉璃锦带,五脊六兽,更有五彩云梯,长虹饮涧。于是后人说,明堂这东西啊,“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总御得失。”用数学的方法可以表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