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河源军出军践庄稼 李小贤纳贤修图书(第2/3页)

鹤发童颜的孙思邈,语重心长地安慰三十出头的徒弟,“风疾虽然传说为不治之症,但不是绝对的。你对疾病的态度太悲观了,天地尚有可消之灾,形体就不是吗?我前后医治了六百多名得了风疾的病人,有十分之一的恢复了健康。贞观年间,有一重症患者被我带进太白山。我给他按时吃药,亲自指点。三个月后,此人重新生出了眉毛和胡须。”

孙思邈肯定地对卢照邻说:“你的病虽重,但只要耐心治疗,不是没有希望!”

孙思邈调养好了卢照邻的病,一日,朝廷召见孙思邈,孙思邈陪驾甘泉,料理李治养生。卢照邻带着怅惘的心情回到了四川,而孙思邈,在陪驾几个月后便告老还乡,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师徒二人天各一边,也许,这就是命吧!

有一天,卢照邻旧病复发,他再也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辞官巡游。

一只胳膊麻木不堪,没有丝毫感觉;一条腿不能动,只能拖着走。其余肢体,更是疼痛无比,每天都有一万只蚂蚁叮咬,一万只毒虫穿肠。卢照邻辞掉官职,来到太白山找师傅,可惜,没人知道孙思邈在哪里。

卢照邻绝望了,他感觉自己不该再找了,这样挺好,真的,挺好,不是吗?

他听信了一个狗头术士的话,吞食了很多化学物品(史称丹药),病痛加剧,生不如死。卢照邻变成了鬼一般的模样,眉毛、胡须全部落光。他很痛苦,也很开心,再也不可以见师傅了,也终于有理由找不到师傅了。卢照邻手脚俱废,从太白山迁到了贝茨山(河南新郑附近山),把所有钱都花光,买了几十亩地,造了一处别业,环山绕水,自己则买了一口棺材,每天躺在棺材里等死。

终于有一天,他想通了一个道理:与其等死,不如找死。

于是,卢照邻自投颍水(源头是河南嵩山),一代才子,终成遗憾。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李治寻仙,但找不到孙思邈,两年后,他听说孙思邈去世了。不过还好,有明崇俨在此,天下一大幸事。不过因明崇俨太年轻,道行浅薄,李治和媳妇商量着去找潘师正,一位和孙思邈齐名的老神仙。

道有所伸,贵有所屈,竟不屑命,对以无为。

潘师正不是那么好请的,他只说让李治注意无为就好。为了表示诚意,李治让人捎话,问山中有无缺东西,可代办。潘师正回复:有山有水,啥都不缺。

李治来劲了,非让人把潘师正请来,他大驾去洛阳西宫,跟仙师见面。天后和太子李贤也都来了,几天后,他们送走了潘师正,回到了东都。之所以回东都而不回长安,是因为关中连年灾祸,没办法待在那里。关中街巷,尸体到处都是,饥荒让每个人头疼,却让天后很是兴奋——她终于有借口留在洛阳了。

长安李家旧族那么多,洛阳才是她的家。

李治也不关心什么家不家的,他带着老婆,跑到汝州的温泉沐浴,随后满世界旅游。回到洛阳的那天,边疆告急不断。然而这也没有让他很着急,只有一件事,让他忽然陷入了悲痛之中,竟然悲痛得难以自拔。

明崇俨,明大师死了。

据知情人透露,明崇俨是被一伙土匪撸死的,死的时候并不安详。

到底是谁杀了明崇俨呢?

“李贤。”天后肯定地说。

明崇俨和太子李贤有仇,明崇俨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算命状告诉天后,“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李显)貌类太宗。”因此明崇俨断定,继承皇位的不可能是张牙舞爪的李贤,而是相对安静的李显。实际上,李显的样子和李世民是相似,但绝对不是神似,明崇俨之所以拥戴他,是因为现任太子不喜欢鸟他而已。

果然不出所料,夸完李显后,明崇俨那张破嘴又开始表扬李旦,非说相王(李旦)面相最好。

言外之意,太子让谁当,也不能让李贤当!

天后很赞成明崇俨的想法,因为李贤太嚣张了。她更没想到,这儿子竟然能养一伙壮士,半路上把自己的术士给撸死了。未来,李贤当上皇帝,还有TMD地位么?

天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李贤,你也别跟着爹娘得瑟了,回长安监国去!

李贤兴高采烈地监国去了,大办文学馆,编书写作,与北门学士分庭抗礼。娘俩的斗法拉开帷幕,李贤主办的书目上,赫然有《汉书》中的吕后评论,相当于当众教育老娘,一定要看看吕后那一帮外戚的惨痛下场。天后发怒了,他让北门学士迎头痛击,学士们得令,编纂出来两本书,一名曰《少阳正范》,一名曰《孝子传》。

少阳,四象之一,意为“愣头青年”。

孝子,就是孝子,孝顺父母,不要不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