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裴行俭神算震军旅 黑大将勇猛定河源(第2/3页)

军队奉令,严加守备,等了半天,果然没了动静。

满肚子坏水的裴行俭派人去犒劳伏念,伏念撒开嗓子开始哭诉自己的悲惨经历,痛斥温傅的狼心狗肺,并希望唐朝大人可以宽宏大量。裴行俭安慰伏念休息,接管了他的部队,等待朝廷使者的到来(来犒赏他的)。

【自己家人】

裴行俭的功勋,明眼人看得清楚,他本应受到别人的赞誉。

但裴行俭自己说,他没这个福气。很快,有一个人很例外地看出了裴行俭的破绽,还说裴行俭是小人。至于为什么,那就得看看反叛之后还能活下来的伏念。他说,伏念其实是被程务挺、张虔勖两面夹击,走投无路才逃到裴行俭那里的。碛北的回纥又逼着他往南,没有办法才投降的。他不知道裴行俭为了安定突厥,答应不杀伏念,他只知道伏念叛乱,就该受死。

所以,在他的倡议下,朝廷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伏念、温傅都要处死。

另外,裴行俭也不能太得意,大家商议决定,伏念的投降还真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于是第二个决议出来了,裴行俭西征不作为,功劳一点也没有。

李治反对大家的意见,他认为裴行俭很不容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于是,他赏赐了老裴二两银子(也有可能是四两),让他回家买酒喝。

上书揭发裴行俭的人,名叫裴炎,这是一个性情宽厚的人,也是裴行俭的同族。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山西闻喜)人。他读书万卷,性情宽厚醇和,但很少和别人开玩笑,骨子里有一股鸿鹄之志。他是明经科进士及第,当过御史,当过起居舍人,慢慢混到黄门侍郎的位置上。

裴炎是很让人佩服的一个人,当上大官,半分钱都没贪过。

他拿裴行俭开刀,也是很有原因的。

郝处俊罢相,刘仁轨年迈,裴行俭有如此大功,最害怕的人会是谁呢?

没有武皇后猛吹枕头风,李治也不会用二两银子(只是个比喻)打发叫花子似的打发裴行俭,还不给他记功。宰相是没裴行俭的份儿了,这对武皇后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裴炎未必是武皇后的亲信,但却实实在在地帮了武皇后的大忙。裴炎拿自己同族开刀,难说是不是书生纸上谈兵。

李治下令,杀了投降的五十余位可汗。裴行俭仰天长叹,“杀降是不对的,以后你劝降,人家还信你么?”

裴行俭知道大势已去,从此杜门不出。李治会为他的决策付出惨痛的代价,是的,身有可汗血统的伏念死了,两年后,蛰伏不出的十姓突厥大军极度不信任唐朝,他们举兵数十万,再度挥师叛乱。李治突然很怀念裴行俭,他重新征调其为金牙道大总管。大军筹备完毕,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裴行俭去世,时年六十四岁。

应该来说,裴行俭是个神话,总是泄露天机。评论苏味道、王剧的时候,他还补充过几句,“你们是未来的宰相,可我不行,我看不到儿子的成长。十几年后,你们当上宰相,我希望你们能照顾一下他们。”

这段话被史家记录下来,他所说的每一句预言,都变成了白纸黑字的事实。

裴行俭一生清廉,他的子孙能自立,不需要别人养活。太子李贤去探望过他们,回来奏报说,裴行俭说的真没错,李治下诏,停止对裴行俭家属的蹲点看护。(诏皇太子遣官护视家事,子孙能自立,乃停。)

传说,裴行俭的儿子中,有一个名叫裴少俊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人很有才,长得也不赖。裴行俭当礼部尚书那会儿,在儿子身上,就发生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裴行俭是朝廷的礼部尚书,一日,他让裴少俊去洛阳采购树苗。在洛阳,大胆叛逆的裴少俊,与一美女勾搭上,约会翻墙,用很酷的姿势坐在矮墙之外,骑马看美女。

这段故事,后来被一个叫白朴的元代戏剧家写成了段子,取名《墙头马上》。

【斯人已去】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吐蕃百姓为她建造了很多祠堂,怀念这个来自大唐的公主。而吐蕃方面,彻底撕毁和约,领兵侵犯河源(青海西宁东南)。大将黑齿常之分析认为:吐蕃和突厥有本质的区别,突厥往往是因为缺吃缺喝或者害怕而反叛,吐蕃不一样,比起突厥,他们更有脑子。他们之所以与我们协定之后再撕毁合约,无非是筹码不够,他们输不起。

黑齿常之是对的,吐蕃什么都具备了,他们取得了青藏地区几乎所有的部落,唯独不敢往东扩张。

因为那是他们害怕的对手,因为那是大唐!

黑齿常之在河源地带镇守,可谓是光杆儿司令。这不是随便说说,看看他周围的情况就知道,一没有足够的兵马,二没有足够的粮食,黑齿常之压力之大,不是我们这群人能了解的。但很奇怪的是,吐蕃屡屡进犯,黑齿常之都能轻松击退,令人佩服。黑齿常之的战略是,没粮食不能老是伸手要,否则显得脸皮太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