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刘易从舍身换生父 裴行俭出谋游西域(第2/3页)

首先是人民群众方面,百姓认为这两个字的发音简直是太不吉利了。其次是群臣,群臣也都叽叽喳喳,越是不想想那意思,那意思就越自动往外跳。有人很是不明白,这两个字的读音究竟坏在哪里?我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事情,其实原因却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读音变了。

在此,本人要普及一下唐音小知识。

古代官话是变迁的,但只要是汉字和汉字读音的语言,就是华夏语言,只不过腔调受影响很大(如雅言、扬州话、汴梁话、南京话、长安话、北京话等)。举个例子,zh、ch、sh前面的u,在古代一些地方的发音都是i,那么,你试着读“蜀绣”二字,就会发出“屎臭”的读音。“猪”,也就可以称为“彘”。所以,“小猪猪”,极有可能读作“小治治”。(不过本人要说明一下,彘是大猪,豚是小猪)

既然如此,那么,摆在李治面前的问题就很严重了。“通乾”二字,发音如下:

“通”,读作“ten”(类似于英文“十”的发音);

“乾”,读作“晴”(将“穷”和“晴”混淆,便是这个读音)。

各位同学,跟我用唐朝口音大声朗读一遍——“ten——晴”。百姓们,多读几遍吧,多读几遍,问题就跳出来了,百姓们哈哈大笑,是啊,到底是“通乾”还是“天穷”?这个“天穷”,会不会让“天”皇“天”后很没面子啊?更离谱的是,就在此时,史书也不失时机地记载下了发生在最近的奇异场景。

一,泾州有一家人生出了一对连体婴儿,心口窝长到了一起,大家认为这和通乾有点儿关系;二,百姓都收到了通知,说就从现在开始用通乾年号,大家哈哈大笑,一口一个天穷,一口一个玩完,给了天皇天后很大的压力;三,吐蕃赢了大唐,就连薛仁贵也惨败而归,就很能说明问题。

你看看吧,还天穷,你俩天皇天后这是要死吗?于是到了年底,二人赶紧下诏,宣布来年废掉通乾之号。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的春天,右仆射戴至德薨。那日,李治上朝,捏着戴至德的谏言,对着群臣哭,非说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直言上谏、不徇私情了。李治哭得伤心,其他人也只能跟着难受,一直到了二月,朝廷上下还没有一件事能让李治高兴起来(太痛苦了)。戴至德对吐蕃的意见不一般,李治也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大臣又没完没了地争论,谁也不让谁。

有一天,西南方向来了奏报,送来了一个让满朝上下停止争论的消息——吐蕃的赞普死了。继承赞普的,是一个刚满八岁的孩子,名曰器弩悉弄。李治表示沉痛的哀悼,然后手指头欢乐地跳动着。

【满肚子坏水】

究竟要不要趁着吐蕃赞普新死出兵呢?

不可。早在八个月前,裴行俭就上书以为不可,他明确地告诉李治,现在的吐蕃根本就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赞普当政,现在却是神将钦陵当政,大臣比以往和睦,打也是白打。李治曾经很失望,但现在,他想起了裴行俭还说过的一句话:“等着吧,不久之后,吐蕃会派人来求和的!”

裴行俭说对了,八个月后的今天,吐蕃使者来报丧,顺便带来了一封修好的书信。这封书信的作者,是大唐的文成公主。

陛下,还打吗?

李治摇了摇头。

现在,先简要介绍一下裴行俭先生。

苏定方大师,战功赫赫的大将,满脑子计谋,只烦无人领悟,好在有裴行俭。所以他把所有的兵法和战略统统传授给了这位书生出身的人,苏定方说,我总以为这个世界上无人可教了,但自从有了你,世界变得好美丽。(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裴行俭就是用来当牛人的,他的兵法暂且不提,他的书法就已经能让李治喜欢到疯狂的地步。

在李治心中,虞世南、褚遂良、裴行俭,这些人是能够相提并论的,可能让他着迷的只有裴行俭的书法。李治平日里的动作很可爱,他有一些手帕,每日爱不释手的翻来覆去地看,这不是因为他女性化,而是因为他太喜欢裴行俭的字了,所以专门让裴行俭把诗文写在手帕上头。

裴行俭精通玄学,也是继袁天罡以来,众人最服气的预言家。

他喜欢搞什么预言,曾和李敬玄一起铨选人才,评论:“苏味道、王剧二人,日后必然是宰相。”有一回,李敬玄曾举荐四位贤人,分别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是垂名千古的“初唐四杰”。裴行俭面试后,也不顾什么四杰不四杰,先把王勃怒斥了一通,说王勃浮躁炫耀,肯定没有官爵俸禄。

至于杨炯,此人深沉不语,可以当个地方长官,再往上走,不可能。然后,他开始评论卢照邻和骆宾王,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地说:“这两个人,颇有才华,却不能把控自己,他们的下场就是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