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狄仁杰上谏救善才 北门人感动害素节(第2/3页)

狄仁杰还有后招,他接着说道:“法律既然已经制定出来,就不可以随便违越,没犯死罪的人,就是不能定死罪。倘若法律无常,百姓如何措其手足?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如果今天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棵柏树杀死一个将军,一千年以后,人们将如何看待陛下?这就是臣为何不敢奉召杀人,臣不怕抗旨,怕的是陷陛下于不道。”李治惊呆了,他找到了,他找到了贞观年间群臣廷争面折,父亲转怒为喜的感觉。

是的,就是这样,狄仁杰,好一个狄仁杰!

几天后,权善才革职流放至岭南。而狄仁杰,也因上谏得到了李治的赏识,成为了一名御史,负责弹劾百官,纠正法纪。御史啊,狄仁杰,真给狄家争光。但狄仁杰却并不把争光一类的词汇放在眼里。

当然,他也没把别人的淫威放在眼里。起初,李治很高兴能选中狄仁杰当侍御史。但很快,他悔得肠子都青了。狄仁杰的出现,打乱了李治的美好形象,他常常因为狄仁杰的出现而窘迫不堪,也露出了他为人方面的重大缺陷。但狄仁杰没有发现李治好像很怕自己,他依然我行我素,对百官违法犯罪毫不留情,该罚就罚,该杀就杀。所以,农业部部长(司农卿)韦机痛恨他,李治宠信的小人王本立痛恨他。

韦机是个有本事的人。

贞观年间,他去册封突厥部落的可汗,半路上碰见小国动乱,被滞留西域,三年不能回国。他撕裂衣服,将归国途中碰见的情况全部记下,定名为《西征记》。回朝后奏报太宗,太宗大喜,拜他为朝散大夫。

显庆年间,韦机当上了檀州(北京密云)刺史。

命运造化,都是难以捉摸的事情。因契苾何力东征高丽,到了檀州,滦水暴涨,不能过河,将十万大军拦截住了。然而要命的不是不能过河,而是军队的粮食吃光了。在檀州这种地方,人口不多,却还要拿出粮食给军队,完全是不可能的。刺史韦机却哈哈大笑,一下拨出来了几十万石粮食。

契苾何力被雷住了,等军队再要,他还有。

后来,韦机告诉契苾何力,这是因为自己在农业上很有一套,其他也没什么。契苾何力上奏朝廷,李治闻讯,立刻升其为司农卿。韦机带来的惊喜还没完,他统领将作、少府两个部门,营造了很多别具匠心的建筑。李弘死后,就是他牵头制定的恭陵墓穴构造,于平地开左、右四所便房,将李弘的墓搞成了经典。所以,到了后来,李治就让韦机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用于他和天后玩乐,宫殿奢华壮丽,令人震撼。

所以,狄仁杰就上谏了,他要告韦机坑骗君主,谋杀天下百姓的赋税。他说,韦机正一步一步把皇帝往奢侈上拉,陛下再只顾贪图享乐,浪费人力,天下共怨不说,您也得早早做好隋炀帝的打算。李治大恐,立刻撤了韦机的职。此事未罢,狄仁杰又告王本立,小人得志、嚣张跋扈,理应处死。

李治和王本立私交甚好,但还是给足了狄仁杰面子,让大理寺审判一下再说。大理寺给出了结果,建议说:“王本立罪大恶极,可以用全套设施对待他。”李治认为,王本立是国家栋梁,最好原谅他一次。狄仁杰上奏,“国家虽然缺少英才,但从不缺少王本立这样的英才,陛下就放他去吧!”

李治:“……”

狄仁杰:“陛下因为心疼一个罪犯而玷污国法,对吗?”

李治:“还是赦了吧……”

狄仁杰做出一副要脱掉官帽的样子,冷冷地说:“陛下非要赦免他,就先把臣流放算了。臣也算是未来忠贞之士的榜样,陛下呢?”李治算是服气了。王本立伏法后,因狄仁杰,朝廷风气大变。

此时,有人开始注意狄仁杰,她虎视眈眈地看着这个有超高智商的能人。狄仁杰,如果听话,我定会重用;但如果有一天他反对我,就算他有再大的才华,也只能死在我的手下。走着瞧吧,希望你不要自作聪明。武则天召集北门学士,开始商讨立场问题,他们害怕在狄仁杰的努力下,朝廷格局会受到影响,削弱北门的实力。此外,最近的北门学士还有一个重大课题,那就是倡议天皇、天后去封禅嵩山,有可能的话,还要遍封五岳。

这是为什么呢?

【莫名其妙】

天后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嵩山最近。但这明显不是她封禅嵩山的真正理由,真正的理由,要等到实行封禅的时候才会揭晓。封禅毕竟是件大事,但这两年来,天下不太安宁,不是干旱(关中大旱)就是洪水(河北大水),不是地震(晋州地震)就是海啸(括州海啸)。所以,自从北门学士提出此项建议以后,朝廷的其他大臣都提出了反对意见,李治也明白,在天下百姓有灾难的时候去封禅,那是很离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