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滕王阁王勃着华彩 皇宫外天后祭先人(第2/3页)

就是在这一段路途中,一场暴风,葬送了王勃的华年,他溺海而死,留下无数遗憾。

这年,他二十七岁。

【帝子在干啥】

帝子在玩耍。

李贤大概忘记了王勃,他现在最关心的事情不是南海淹死了一个文学天才,而是如何跟李显斗法。

是的,斗鸡是斗法,搭唱班也是斗法。和斗鸡不同的是,搭唱班是个场面活。李贤和李显两位仁兄各自招来了各路豪杰,分别搭成东、西两棚,两朋对峙,互相对抗。值得庆祝的是,他们的行为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而东、西两棚的豪杰,为了能让上头人看中,也不惜一切代价展现自我。

两棚成了长安最热闹的风景。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九月,李治和武皇后竟然光临两棚,在万众瞩目下,东、西两棚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比拼。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可见,李治做事前后矛盾,也没有看出斗鸡和斗气有什么相同之处。但此情此景,惹怒了老臣郝处俊。不知好歹的郝处俊认为,两位皇子正处在年少时期,应该学习一下让梨推枣一类的美好品质,怎可和一帮俳人在一起谩骂。两位言辞无度,两棚互有胜负,有胜负就有不和,有不和就会争斗。他指责李治道:“陛下不去敦睦礼义,还在破坏团结!”

李治被郝处俊的上谏骂得汗流浃背。

果然,就在此封上谏那日,有人因激爽过度猝死过去,引起朝廷轩然大波。而且死的那个人还不一般,正是李绩的弟弟李弼。本来一起看热闹的,却死了人,李治号啕地哭了一把,为李弼斋戒一天,并表示悔过自新。他接受郝处俊的意见,关掉了东、西两棚。为了能让自己干点儿正事儿,李治和武皇后召集百官,商议国家大事。

百官济济一堂,终于商量出来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祭祖!

天下无事,真是闲的。

【不是闲的】

祭祖,俗称扫墓,为亲人扫墓,不在人多,而在心诚;但为领导的亲戚扫墓,不在心诚,而在人多。

所以说,武皇后组织大家去祭祖,也不必心诚,但人数却越多越好。这是武皇后展现手段的好机会,也是弘扬传统美德的大好时机。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八月,由二圣倡议的祭祖活动拉开了帷幕。两人把祖先统统搬出来,武皇后建议,原被称作太武皇帝的李渊改称神尧皇帝,太穆窦皇后则改称太穆神皇后。至于李世民,原被称作是文皇帝,如今却成了太宗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原为文德皇后,现在被尊为文德圣皇后。

那么,单单在名头前面加“神”“圣”二字,又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都是给活人用的。

一个孝顺的孩子,在给自己加称号之前,肯定会给祖上争取名头。所以,李治同学和武珝同志共同完成了对祖上的孝敬,然后堂而皇之地把“皇”的称号改成了“天”。天皇、天后,就是这么诞生的。等祭祖祭完,死去的先人爱谁谁去,自己成了天后,才是武皇后想要的结果。

见李治不反对自己这么做,武皇后开始鼓动李治改变天下书生的必读书目。

她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将《道德经》列为士人必读的书籍。

我们知道,《道德经》,俗称《老子》,是太上老君李耳写成的一本经典。以武皇后的性格,她绝不会去干对自己没有用处的事情,那么,她又为何非要把《道德经》搬出来呢?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包括天下的读书人。

然而,历史正在一步一步为我们揭开答案。

天后最讨厌的,就是最想除去的。

《道德经》上位,肯定会有其他书籍下位,而《道德经》,并没有礼仪道德的说教,而是无为而治的点化。所以,当道家的图书占据了人们的思想,儒家的那一套,也就无所谓了。儒生最讨厌的就是女人主政,把儒生变成满脑子《老子》的道士,不是很好吗?能改变女性的地位,不也是很好吗?

李治尚处于混沌期,天后却已经将《孝经》和《道德经》变成了论策的基本书目。

《道德经》的遭遇告诉我们,天后是很有心计的。那么,看起来和天后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孝经》,又是如何为广大女性,尤其是天后做出贡献的呢?天后自有天后的道理,在上表中,天后一再指出十月怀胎的不易,所以,她时常和李治提起长孙皇后。

最后一句话点明主旨:天下百姓,家里母亲死了,而父亲健在,可齐衰三年。

天后的意见在朝廷上又引发了一场大的辩论。

最后,有的大臣怒斥反方,大概意思就是你妈养你容易吗,你怎么一点人性都没有?总之,百官很快就达成了统一意见,接受了天后的第一个条件。天皇李治同志那里是没有阻力的,他总是为武则天的做法感到惊奇和欢喜。作为回报,天后请求李治给京城八品以上的官员加薪(在京城,是个官就八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