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郭待封不肯搭把手 王子安叫好玩斗鸡(第2/3页)

在河口(青海玛多),薛仁贵与吐蕃军相遇,斩首无数。

趁着气势正旺,薛仁贵进军乌海(青海喀拉湖),军队得以暂时休整。

然而,游戏才刚刚开始。

薛仁贵给原地待命的郭待封写了一封信,让他赶紧把辎重运来。郭待封得令,拖沓着两万兵马,运着辎重,慢吞吞,以难产的速度行进着。薛仁贵完全没料到,郭待封竟然会因为不愿受自己管理而故意贻误军机。等前锋休整够了,肚子饿了一整天,薛仁贵才发现,辎重真的是来不了了。

也别来了!

那位曾经攻下安西四镇的论钦陵,已经率领二十万大军围上来了。

他们不图别的,杀死薛仁贵,胜过斩首十万级。可论钦陵首先发现的并不是百战百胜的薛仁贵,而是在后头病病怏怏行走的两万唐兵。他一声令下,二十万吐蕃兵对郭待封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郭待封到底还是见过场面的人,他支应了几下,眼见敌不过吐蕃,于是丢盔卸甲,抛弃辎重,落荒而逃。两万本来战斗力极强的唐兵,在郭待封的率领下,展开了一场逃亡运动。薛仁贵闻讯,立刻退守大非川,做好了防御工事。

只是,郭待封把辎重全弄丢了,他这几千精锐又能把吐蕃二十万大军怎么样呢?论钦陵笑了笑,清点了自己的人数,除了自己人,还有刚刚俘虏到的唐兵。然后,他又调来另一半部队,合众四十万,遮天蔽日地压向了大非川。

四十万大军对薛仁贵展开了疯狂的进攻。

血!

血流成河!

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唐朝精锐,因没有任何军资做后备,竟然被吐蕃杀得全军覆没。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薛仁贵与几位猛士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回到了郭待封这里。为了不至于被吐蕃全部杀死,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只能接受吐蕃送来的和约,垂头丧气地回朝去了。

大非川之战,是薛仁贵这一辈子唯一一场失败的战斗。

回朝后,他遭到的是百官的唾沫星子,就连太学生都参与到了指责他们的行列中来,唯有李治,一如既往地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有一个太学生上书骂李治:“赏是礼之基,罚是刑之本,赏可以让人用心工作,罚可以让人少犯错误,陛下现在干的事臣认为不实在。吐蕃本就不是什么劲敌,但薛仁贵、郭待封二人,奉命出征,不能拿下,也不能趁机反扑,败军之后,又不能转祸为福,还丢盔卸甲,脱身而走。好在政策英明,宽恕了他们罪过,可赏罚就是这么闹着玩儿的吗?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薛仁贵整天以为自己征高丽有功,可实际上他一点功劳都没有。他坐着就有赏赐,当官就靠贪渎,今日不杀了他,以后就管不了了!”

这位太学生,名叫魏元忠,他巴不得薛仁贵赶紧死。

魏元忠的上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司宪乐彦玮去西边领人,他给三位扣上枷锁,用囚车拉回了长安,境况十分凄惨。李治的日子也不好过,他虽然生气,但念在薛仁贵、郭待封都是有功之臣,不想听从文官的建议杀了他们。太学生魏元忠的上书,让李治背负上了不听谏言的名头,在当时可是很有思想压力的——尤其是在可以批评皇帝的年代,皇帝的思想压力更大。

那年头,任凭谁都能上书言事,公元664年,右相刘祥道在关内巡游,就收到过这样一份投诉书。

“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这封骈文类型的上书,是用来指责李治征讨高丽而写的。刘祥道看罢,没有义正词严地说莫论国是,也没有给上书者任何不屑的神情。他捏着那张纸,赞许地看着这个十四岁的小孩,长叹一声。

他随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王勃。”

“可有先贵?”

“祖父王通。”

“哦。”

刘祥道忽然很激动,他理了理思绪,将王勃的情况写成疏本,上表推荐了他。

【海内存知己】

王勃,字子安,隋末大儒王通之孙。

公元650年生人,六岁写诗,九岁诵书,十岁博览六经,十四岁受人推荐,十六岁科举中第,名动京城(但要比金正恩,还差点火候)。很快,一封邀请函送到了他的面前。竟是沛王李贤邀请王勃到沛王府当幕僚,王勃痛快地答应了。

李贤,字明允,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

公元654年生人,看书过目不忘,小时候尤其讨人喜欢,姿态端庄高雅,谈吐极有气质。李治爱在人面前夸奖李贤,他说:“贤曾读《论语》,读到‘贤贤易色’的时候,他摇头晃脑读了好几遍。”李治问:“你有病吗,读个书摇头晃脑?”李贤答曰:“这句话好啊,实在是好,因为好,我就十分愿意读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