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力士风云集长安 英国公病重开宴会(第2/2页)

尚书对你很满意,你就会被领到门下省,接受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的考核。有人会偷偷用眼神告诉你,你比刚才那小伙子差多了。不过你不必气馁,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并不多,即便很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弼马温一类的官职还是能留给你的。过了中书省这一关,你就可以去门下省报到了。

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把获奖者的名字和籍贯念出来,譬如:

子虚州乌有县县尉公孙袅袅,字炊烟,父公孙策,考上下,思维棒,文笔差。

乌托邦象牙塔塔主上官大郎,字炊饼,父上官小,考中上,通法典,有口吃。

门下省的纳言和黄门侍郎最后出现在你的眼前,你究竟合不合格,会由他们做出决断。

这段时间,选官制度带头人主要有三位,其一名曰裴行俭,其二名曰李敬玄,其三名曰马载一。

此三人,以裴行俭最为有名。

裴行俭因当长安令时举着拳头反对武则天,所以在这以前的几年里,他一直在边疆搞建设,没想到竟然建设得很好。西域部落因仰慕裴行俭美名而归附的不在少数,李治终于发现,这个裴行俭,不该仅仅做一个六品的长史。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裴行俭荣任安西都护,掌管整个安西。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裴行俭被李治召回朝廷,担任吏部侍郎,主持典选。“裴李”和“裴马”,是天下贤人的福气。历史很快在裴行俭身上演绎了一场意外,我们先按下不说,拭目以待就好了。

【自贬的智慧】

有这样一个人。

他从小出生在富人的家庭,家庭仗义疏财,但他也染上了流氓地痞的习性,无赖、浑蛋,用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

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常和好友满大街乱跑,稍有不顺就暴怒杀人,当时的世道乱,而他罪孽深重,乡里人只能暗自发恨。

十四五岁,他练了一身武艺,离开家去当贼,打败天下无敌手,遭武林人士忌恨,却从来不服软。

十七岁,他参加起义军,开始慢慢改变,他只有行军打仗的时候才会去杀人,身旁的战友都愿意追随他。

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当上了骁勇大将,纵马驰骋,无人可挡,救人无数,因此名震天下,备受世人敬仰。

二十六岁,他归顺大唐,为并州镇守,一守就是十六年,这十六年里,并州百姓安居乐业,突厥人怕他,所以不敢骚扰。

三十六岁,他和大将军李靖一起大破突厥,威震北疆,拜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四十二岁的时候,他成了兵部尚书。

五十五岁,为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授尚书左仆射。

六十岁,特拜司空。

七十三岁,东征高丽,特进太子太师。

他小时候的朋友,名叫单雄信,直到二十五岁,他们见了最后一面。他把自己腿上的肉割给单雄信吃,却换来朋友的冷眼相看。人们只知道,如今已经七十六岁的李绩,风光无限,却没人知道,他也有过浪荡的童年。

谁还没有一个傻不拉几的童年?

李绩很欣慰,如今他老了,卧病在床。

李治召集他家所有在外头工作的子弟火速回家,只为了看李绩最后一眼。

李绩总是说:“人啊,可与人同过,不可与人同功。”

为什么呢?

因为同过是共患难,同功容易相互忌恨。李绩这一辈子,破除身上本有的凶残,留下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生道理。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统军做事,从来都是顺从人性,让人在这种理所当然中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总是去指责人性的罪恶,然后在自我的崩溃中吃不好,睡不香,浑浑噩噩。

隋唐乱世,只有他一个人这么威猛而又安稳地活了下来。

李绩满门都不富裕,有人觉得他冷血,但年老的李绩,也曾亲手给生病的姐姐煮粥。人家问他:“英国公这么老了,让下人去做这些事不就完了吗?”

李绩就抖动胡须,很动情地说:“我不是没人帮着去做,可是姐姐老了,绩也老了,我就是再给姐姐煮粥,还有多少机会啊?”李治、李弘屡次派人送药,李绩家的孩子也都去请大夫。但李绩发了脾气,非不让大夫进来。家里人急哭了,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李绩躺在床上,说:“我本是山东一田夫,适逢明主,位列三公。我年近八十,现在要死了,不是命吗?人的一生,长短都是固定的,还用得着医工?”

几日后,李绩忽然把弟弟李弼叫来,眼神闪烁着一样的光彩。

“我感觉好多了,一起喝一杯吧!”

他从床上爬起来,整理好衣冠,让人摆好酒肉,把子孙全部叫来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