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武皇后献计登泰山 唐高宗得令搞封禅(第2/3页)

李治:“然!”

【顺利的封禅之旅】

几个月后,万众汇集。

包括来自突厥、回纥、靺鞨、高丽(朝鲜)、倭国(日本)、波斯(伊朗)、乌长(印度)、大食(阿拉伯)、吐火罗(阿富汗)等几十个国家的王公、大臣、使节,以及唐朝的百官和卫士,组成了绵延三百余里的庞大队伍。牵羊、骑马、骑骆驼的都有,浩浩荡荡,让人眼花缭乱。

在队伍中,武皇后率领的宫女方阵让人眼前一亮。历朝历代,没有如此开阔的场景,容得下女人参与封禅。

所谓“贡献”,其实是祭祀时的常见场面。一般来说,过程主要有九个,分别是: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一直以来,“三献”之中,初献都是由皇帝本人完成,亚献和终献,分别由皇太子、重臣或其他德高望重的人完成。但这一次,李治下诏说,禅社首以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这要是以前,肯定有无数人跳出来反对,没有皇太子和群臣的份儿,只有皇后和妃子上台,大家肯定不会乐意。

如今,眼睁睁看着上谏的人都被杀,众人也学会了娱乐自己,相互告慰说:“陛下做得都非常好,群臣没什么可上谏的!”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月底,大部队从洛阳出发。

十一月二十日(公元666年1月1日),行进至濮阳(河南东部的濮阳)。李治和大臣聊天,李治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问曰:“濮阳被人称作‘帝丘’,这是为什么?”群臣无人吭声,李治便问窦德玄。这个窦德玄,曾祖爷爷就是窦皇后的老爸窦毅同志。传到他这一辈,算是名门之后,刻苦学习,自力更生。

窦德玄呵呵一笑,很自信地说了一句:“俺不知道!”

李治结结实实地被窦德玄的表现恶心住了,他四下瞧了瞧,像是在寻求支援。有谁知道,赶紧说出来,也好继续下去。人马之中,一人突然从后头用脚狠狠踹了一下自己的马屁股,马匹因生疼,故而一跃冲到了前面。众人齐齐望过去,见是许敬宗(敬宗自后跃马而前)。许敬宗说:“当年颛顼(音:专需)在这里住过,所以叫做帝丘!”

李治称善,用异样的眼光看着窦德玄。为了劝诫大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李治对窦德玄提出了口头批评,“身为大臣,不可以不学无术!我见德玄不能对,真替他感到羞耻。”窦德玄听罢,道:“人各有能,也有所不能。我虽然没有回答上来,但也知道不知为不知,这也是我的优点呀!”

许敬宗高兴地讪讪退下。

李绩评论道:“敬宗懂得最多,的确很博学;德玄的话,却也不是没有道理啊!”

庞大的封禅队伍很快走到了寿张(河南台前,原属阳谷,毗邻山东)。

再往前走一段路程,就能到泰山脚下。但李治却宣布在这里停下,据说是要去探望一位名叫张公艺的老人。

满朝文武会意,都开始扎营停留,大家议论起来,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张公艺的故事。张公艺是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生人,如今已近九十岁。但重要的不是他的年纪,而是他所维护的家风。他少年便为乡人敬重,成年后修身养性,礼让齐家,曾建立义和广堂,制备典范,教育子侄。令世人称叹的是,张家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余人。

近百年过去,张家父慈子孝,兄弟友爱,夫正妇顺,姑嫂温婉,因此名震天下。

李治请教了张公艺这九百人如何在一起吃饭的问题(民国和以前,中国人还都是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饭,只不过规模没那么大而已),张公艺做出了回答。他说:“我们不是九百张嘴。”众人大惊,张公艺指了指地上的狗,“我们还有一百多条狗,人吃饭的时候,狗也吃饭,人在席上,狗在地上。人不开饭,狗不开饭,人到齐了就先吃饭,狗到齐了狗吃饭。如果狗自己有还没到的,它们也会等狗齐了再开吃。开饭的时候,大院击鼓敲锣,众人齐齐赴宴,这就是解决通知问题的最佳方法。”

李治急着学治理国家的道理,于是问:“这么一大家子,有矛盾是必然的,该如何处理呢?”张公艺奋笔疾书,送给李治一篇文章。李治懂了,张公艺写了一百种忍耐,意思就是凡事退一步海阔天空。李治虚心地接受了张公艺的谏言,赏赐布帛,表彰家风后,大部队又开始了跋涉。

本人研究了一下,窃为李治叹息。我发现,如果是其他皇帝,送一百个“忍”再好不过。可眼前这位皇帝,本就是一位习惯于忍受的天子,张老先生又送他此种箴言,不能算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

十二月初八,车驾行进到了齐州(济南),驻扎灵岩(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因疏于梳妆打扮,众人在此地休息十天,整顿完毕,才往南去了泰安,到了泰山脚下。众人迅速行动,先在泰山南面建造了个圆坛,在山上造了个登封坛,又在社首山造了座降禅的方坛。等干完活,大家开始穿新衣服,准备过年。这一天,正好是麟德二年的十二月三十。李治和武则天决定,以封禅为契机,宣布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