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上官仪一心废皇后(第2/3页)
薛仁贵引兵便追,横渡碛北,当日就击溃了铁勒大军,俘虏统帅三人和士兵无数而还。军中有人作诗赞扬薛仁贵,后来行军的路上,大家就将这首诗当成了歌一起唱。
诗曰: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诟病】
薛仁贵也是有缺点的,在收了那几十名猛士后,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举动。
为了永绝后患,他让唐兵在附近挖了一个大坑,将这几十名猛士给活埋了。如果说薛仁贵还算是为了以后着想,那郑仁泰就让人看不出一点儿为以后着想的意思。思结、多滥葛等部落(铁勒分部)投降给了郑仁泰,郑仁泰同志欣喜若狂,决定接受他们的投降,并择日阅兵。
郑仁泰是个人才,他命令投降军队放下武器,接受他的检阅,等人家全部排列完毕,郑仁泰手指一勾,下达了大屠杀的命令。
杀完所有人后,郑仁泰觉得不能白来一趟,于是将部落民众的家财、妻女抢劫过来,供手下享用。开了荤的郑仁泰已经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分完女人和财宝后,他又觉得不投降的人欠揍。
他令将军杨志奋勇追击,一场混战后,杨志被愤怒的逃军揍了个鼻青脸肿。杨志哭着回到了郑仁泰的面前,郑仁泰听说杨志被揍,大怒,发誓要找回来。恰此时,斥候报告,敌军因只顾打仗,却把辎重丢在了附近,我们去找找,一定能不劳而获!
郑仁泰被自己冲昏了头脑,率领一万四千骑兵往据说有辎重的地方去了。
大军狂奔了几百里地,很快就要跑到戈壁滩的尽头(倍道赴之,遂逾大碛),却并没有发现传说中的辎重。
迎面的,只是一条干巴巴的大河(仙萼河)。
不要说辎重,就连一颗鸟蛋都没有,郑仁泰觉得自己被人耍了。他终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因只顾追不存在的辎重,大军往北行进了近千里地。大家自带的粮食又不够,跑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来,想要回去都难。
郑仁泰合该倒霉!
老天爷也这么觉得,为了让郑仁泰的倒霉更富有色彩,它恶狠狠地送给了郑仁泰一场暴雪。郑仁泰和饿得两眼昏花的将士,纷纷卸掉沉重而又冰冷的铁甲,在荒无人烟(除了他们自己)的大漠戈壁徒步行走。马已经没什么用了,能杀了吃就杀了吃,一万四千大军,到最后连一匹马都没剩下。
因为饥饿发狂的士卒占了绝大多数,他们都在吃刚刚饿死的战友的肉。
郑仁泰万余大军,入塞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八百人(比入塞,余兵才八百人)。司宪大夫杨德裔上书弹劾郑仁泰。文曰:“仁泰等诛杀已降,使虏逃散,不抚士卒,不计资粮,遂使骸骨蔽野,弃甲资寇。自圣朝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丧败者。仁贵于所监临,贪淫自恣,虽矜所得,不补所丧。并请付法司推科。”
总结来讲,杨德裔的上疏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薛仁贵统军不严,拿到的战果还不如他们自己吞掉的多;第二,郑仁泰杀降,为了寻找辎重,饿死全军,真乃我大唐前所未有的丢人事件!以上两点,请付司法局审讯。
因为认为两人有功,李治没治他们的罪。他从高丽战场上抽调契苾何力去安抚铁勒,铁勒已经不相信唐朝了,投降要杀,不投降也要杀,总之都是死,不如拼死反抗。纵观整个事件,郑仁泰就起了这么个作用。契苾何力任务艰巨,他不仅要稳住铁勒,还要负责重树大唐的威严。
李治问:“你要多少人?说!”
契苾何力道:“五百便可。”
在众人诧异的眼神中,契苾何力一路杀向了铁勒九姓聚集的地方。
到了铁勒,契苾何力召来了九姓的军士,对他们说:“国家知道你们都是被胁迫的(未必),已经赦免了你们的罪过。我知道,所有的罪过都是酋长一个人的。你们都没错,如果把他们交出来,你们就没事儿了!”
铁勒部众闻言大喜,吆喝着一帮人,各自回营绑票,将自己的叶护(统领)、设(王子)、特勒(相国)都抓了起来。
两百多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被送到了契苾何力面前,在铁勒部众幸灾乐祸的关注下,这帮人被契苾何力怒声呵斥,随后斩首。有人问,契苾何力的做法,不也和郑仁泰一样吗?我的回答是,契苾何力的确也杀人,但他能够准确地抓住铁勒人民的心理特征,恩威并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杜老先生的余威】
边疆一直都挺不丢大唐的面子,但李治最近很生气,他总觉得武皇后在控制自己。有人告诉过他,有一种法术,可以恶毒地控制人的思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李治认为,肯定是媳妇对自己这么做了。他当然不会傻不拉几地跑到武则天面前问:“媳妇,你都对我做了什么?”也不会叫来术士,讨论下蛊的几种方法。他只会跟信得过的大臣讨论如何限制中宫的权力,可往往下定决心要给老婆好看,一到了武皇后面前,李治就丧失了进攻的动力,乖乖把自己放在顺从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