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李青雀从师王谏官 太子爷学文张玄素(第2/3页)

八岁那年,就因为被安排到判司审理案子,别人对他的赞誉就没停息过。李承乾很听妈妈的话,但他总觉得妈妈不把他当亲儿看待,对自己近乎苛刻。长孙皇后死后,乖孩子李承乾陡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华丽转身,朝着人渣的方向迅速发展。

李承乾是个瘸子,这还倒没什么,小时候大家都喜欢他,长大了稍有人不注意他,他就觉得很憋气。他觉得正常人都看不起瘸子,愈发乖戾,整天和一帮混账厮混。李承乾一直不认为自己是汉人,原因是他疯狂迷恋突厥的风俗,太子也不想当了,就妄想当可汗。

大家经常看到他表情痛苦地抓着自己的发髻道:“我这辈子死也要做可汗,这辈子不成,下辈子也要做!”

别人问他为啥非要当可汗,李承乾肯定先是茫然一会儿,然后满不在乎地说:“宁做突厥狗,不做大唐人。”

真是刺瞎了众人的狗眼。

如果长孙皇后知道下面的事,肯定能气得活过来。

自打颉利可汗被俘后,突厥无数牙帐在长安空地落户,也不知人家李承乾为何会对突厥的所有物件感兴趣,总之他不能自拔地爱上了突厥风。李世民曾安抚过颉利,让颉利可汗在长安当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儿,但颉利住不惯中原的房子,便在开阔地带支起来无数个帐篷,整天45°仰望天空,非常郁闷。

郁郁不得志的颉利,经常在帐篷里面跟家人一起哭,日子久了,李世民知道此事,看不下去,便派他到虢州担任刺史。

李世民苦心费劲,可还是没能医好颉利同志的抑郁症。虢州这地方是一大片山林地,多麋鹿,是打猎的好场所。让颉利出去担任该地刺史,正是为了解决他的心理问题。可惜颉利似乎很不愿意去,来找李世民推辞。

李世民一合计,把他册封为右卫大将军,以示安慰。

总之,颉利,你爱扎帐篷随便扎,爱当大将军随便当。

但是,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颉利永远回不去,他不能回草原。

右卫大将军的好日子没享受几天,颉利因想不到自己有什么好结果,悲伤过度,撒手西去。当时正是贞观八年的春天,按照突厥的习俗,李世民给他安排火葬,让他魂飞天际。在场的所有人都不高兴,唯有李承乾不然。

虽说该场合实在不能高兴,可有一件事情却让李承乾憋不住乐了起来,兴奋不已。

是的,面对颉利可汗的死,李承乾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致,“如果我死后,有这么多人穿成这样给我发丧,洒家这辈子,值了!”

可现实情况告诉他,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对孩子的管教十分严格,李承乾怕老爹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阳奉阴违的事整个东宫也都知道。李承乾通宵玩耍,神色疲惫,李世民若是问他,他就说处理公文给累的。李世民若是再问对政务的意见,李承乾就把想好的措辞搬出来,净挑些好听的说。什么选贤是我国的第一要务啦,急需解决高精端人才的工资问题啦,百姓不可一日不读书啦,表现出了极高的治国素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操,让李世民很高兴。

为了能让李承乾学得更好,李世民干脆把房玄龄都安排成了太子少师,又给他安排了个张玄素。

宰相房玄龄事务繁多,就这样,几乎所有的任务都压在了右庶子张玄素同志的身上。

张玄素,蒲州虞乡(山西永济)人,出生具体年月不详,不过一定是在公元600年左右。玄素同志最初的时候在隋朝做官,官也不大,是在河北沧州当县长。隋朝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张玄素所在的地方正好处在一代豪侠窦建德的地盘上。

一向以隋臣自居的张玄素碰上了一向以隋臣自居的窦建德,就这样,两个猛人开始死磕,一大堆人都在围观。

张玄素摆出了一副欠揍的表情给窦建德看,窦建德好汉不吃眼前亏,让人把他拉出去(到菜市场)斩首。

沧州的父老听说张县令要被杀,不顾危险,纷纷出动,万人空巷地蜂拥而来。男男女女,扶老携幼,哭声震天,他们拦住囚车,让张玄素下来。兵丁问:“父老们有何冤屈,非要姓张的下来碎尸万段?”

众人高呼:“张大人要死,我们跟着一起死!”

大家堵住官兵的去路,夏兵以为是劫法场闹动乱的,却不料这几千人竟将所有路口堵住,纷纷跪下来,呼天抢地地请求替张玄素一死。

窦建德最仗义,他闻讯大惊,赶忙跑到现场查看情况。

但见众人和官兵僵持不下,人群中有一会说话的,含泪道:“张县令为官清廉无比,今天大王若是将他杀死,便把我等全部杀死也罢!”说完,集体再度号啕。

哭声,震耳欲聋的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