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李药师老骥踏天路 侯君集迷途逢雪山(第2/3页)

伏允茫然,但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他令人放火焚烧草原,整个高原,天空湛蓝,冒出了缕缕浓烟。牛羊不要了,骑着战马,伏允领兵一路往西逃窜。他的意思很简单,这里的草我吃不上了,你李靖也别想吃到一口,我饿死你!

李靖瞬间陷入了困境。

这种情况是大家都不希望出现的。

具体来说,伏允狗急跳墙,追,还是不追成为大家讨论的主要议题。几位将领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多数都认为,现在这种情况,往西深入,那可是不毛之地,连个毛都没有的生疏地带,万一被困,后果可想而知。大家的意见达成了一致,要么后撤,要么回朝,等下一个季度再来。

唯有侯君集反对:

“当初段志玄取胜,刚后撤到鄯州,伏允就回过头来反扑。现在我们在此等候多时,却依旧没看见他有任何反扑的迹象。这就说明,段志玄打伏允的时候,伏允上下团结一心,将士一个个都很亢奋。而今大败几场,将士鼠逃鸟散,诸位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四周连个敌方的侦察兵都没有。”

不得不说,侯君集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最后,他说:

“吐谷浑君臣相离,父子相失,我军取之,有如探囊取物一般。今日不取,来日必受其苦!

李靖人老心不老,他采纳了侯君集的建议。

大军分为两道。第一道,由李靖、薛万均、李大亮统领,为北道;第二道,由侯君集、李道宗统领,为南道。大军兵分两路,南北分头去寻伏允的踪迹。

高原行军毕竟对这些中原来的人很陌生,这一片苍茫的土地,到底哪里有伏允的踪迹?

其实,大军刚起程,伏允就已经逃到了两千里外的某个地方。

李靖的北路大军不可能找到伏允,因为伏允先是往西逃了一段,觉得李靖的智商不容怀疑,便改变方向,往南去了。北路大军在苍茫之中一无所获,人困马乏之时,忽然有了一阵骚动。待大军围过去一看,才知道是李靖的一个小部下抓获了吐谷浑的一个名王。馒头山下,那个名王被寻人寻得心生厌倦的士兵杀死,夺下了牛、马、羊等各色牲畜无数,让大家疲惫的心有了些安慰。

好歹李靖走的是陕西,没有那么多风风雪雪,侯君集就没那么幸运了。

伏允的具体位置依然不详,侯君集甚至不知道伏允会不会往南走。事实上,伏允大概也不知道自己这是遁形到了哪个地方。

据说那里常年冰雪,就连夏天也是。

南路唐军被伏允拖得很惨,害得侯君集白白辛苦一场。

大部队专门搜了半个多月,愣是连伏允的一根毛都没瞧见。盛夏来临,他们却只能在一个叫破罗真谷的破地方过夜。

破罗真谷大概的位置是在今天的青海都兰县东南,附近有一座名为“阿尼玛卿山”的雪山,再稍稍往南,便是巴颜喀拉山。阿,就是阿斗的阿;卿,就是爱卿的卿,和“王、公、侯”有一样的概念;尼玛,尼玛应该知道是啥意思。那么,阿尼玛卿是什么,也就十分了然了。

但这并不是阿尼玛卿的概念,朝圣者来此地,会接受各色奇异的恩典。

此山完全出乎唐兵的意料,这里的夏季没有挥汗如雨,只有寒风刺骨。

史料记载,侯君集来到此地的时候,士兵们只能吃冰解渴,而马匹也只能啃雪。很多人想回家,可侯君集告诉大家,想要回家,必须满载而归。士兵对侯君集的话深信不疑,可其他将军却未必有什么把握。

毕竟,这是几千里的辽阔高原。

侯君集肯定地说:“伏允就在前方!

五月份,人困马乏,即将崩溃。

几十天就这么过去了,满腹委屈和怒火的唐兵终于发现了伏允的痕迹。是的,这里有冻结的马粪和生火的痕迹!伏允的粪便,不,是牛马的粪便,还有士卒生活的印记,快了,快了,已经近了!人们开始兴奋起来,这种兴奋驱走了许久不能散去的愤恨,就要找到伏允,大家谁也不愿意功亏一篑。

侯君集、李道宗二人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挥师杀向前方。前方不远处,吐谷浑的人马正在休息。

南道大军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一顿乒乓之声过后,俘虏了所有敌军和牛羊。

饱餐一顿后,大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

伏允不在。

这给了南路将士不小的打击,难道伏允热爱狂逃,已经顺利跑过了雪山,往更辽远的地方去了?

可是,再往南就是吐蕃,是别人的地盘儿。侯君集问清楚了,老奸巨猾的伏允同志很明白转角遇到爱的深刻道理,打西往南后,又打南往西跑去,把众人搁在雪地里,自己一个人领着亲信逃跑了。他去了于阗,因为吐谷浑和于阗是友好邻邦。粗略估算一下,于阗的地理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所以说,伏允同志的任务还是很重的,要跑三千多里地。于阗,会接收伏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