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冯明达大败僚人洞 小使者不归吐谷浑(第2/3页)

于是百姓间开始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张士贵身为大将,却什么都不会,抢功抢得让人恶心,让唐太宗很晚才能认识薛仁贵。

民间对张士贵的诅咒层出不穷,变着花样骂。

张士贵是开皇六年(586)生人,祖籍山西孟县,自幼习武,箭法奇准。

张士贵是隋唐两朝大将,功勋彪炳,在隋朝和唐朝初年的战斗中声名卓著。他先后参与了唐对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最高级别的战斗,又直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辅佐李世民登上皇位。张士贵膂力过人,可手拉一百五十斤的大弓,左右驰射,丝毫不偏。

后来东征,就是他果断采用薛仁贵的建议,身先士卒,率领唐军大破敌军,才使得唐朝取得数次大捷。张士贵对大唐忠心耿耿,跟属下薛仁贵的关系也很好,是个精忠报国,义薄云天的人。

此时的张士贵,已经四十七岁,作为雅州道行军总管,要负责对僚人的全面清理工作。

贞观七年(633)五月底,张士贵率领唐军大破反僚,僚军溃散而逃;

七月,僚人再度起事,八月,张士贵重操旧业,率领唐军前去征讨,僚人再次溃败;

十二月,嘉州、陵州(四川山区)僚人卷土重来,举旗造反,唐朝大军击破之。

贞观八年(634)正月,东王洞、西王洞数万僚人造反。张士贵率领军队发起进攻,带头冲锋陷阵,很快就平息了这场叛乱。

这些叛乱让李世民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不能感化岭南僚人,自己就算弄出个旷古绝今的大唐盛世,也不会确保安宁的。

李世民让冯盎继续安抚百越,冯盎不辱使命,他继续努力,直到生完那三十个儿子。

三十个儿子当中,有一个名叫冯智戴的,非常受百越首领的喜爱。大家就推举他当盟主,听他的话,有事就找冯智戴商量。

李世民不去封禅,朝廷中,万国首领或者来使都在,大家的激动之情该往哪里发泄呢?如果你不给点儿节目,使者都不想回国。

且不论使者乐不乐意回国,但从那成天欢歌笑语的酋长的表情来看,指定是不太想回去。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酋长们手底下管着一帮弟兄,该回去必须回去,可国王或者部落可汗派来的使者却没那个必要。有一个国家,名叫吐谷浑,位于唐朝正西方,差不多就和现在的青海一样,国土面积也不小,但时常受吐蕃的欺负。

吐谷浑的可汗名叫伏允,见别国都去使者了,趁着天可汗请客,赶紧也派人去表一下忠心。

使者得令,来到了长安。等李世民给了使者礼物,使者拜别朝廷,便收拾包袱骑马回家了。

真不知道使者到底去了哪里,只知道是没回吐谷浑。

伏允等李世民的分子等得花都谢了,愣是没等着,于是大怒,发兵入寇鄯州(青海乐都)。鄯州城可算是遭了殃,多少年没见兵马,忽然气势汹汹来这么一大帮人,能被抢的财宝和女人,都被他们抢跑了。伏允至今都很生气,你堂堂大唐帝国,不肯给面子也就罢了,干吗那么小气,扣留我的使者!

李世民怒了,派使者到吐谷浑质问,必要的话带伏允入朝。

最后的结果是:

伏允被吓得失魂落魄,一听让他入朝,岂有不装病的道理,于是病倒,还让人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信,内容就是给他儿子求婚。

李世民觉得这里头可能有些误会,于是答应了伏允的恳请,应了婚约。派人去伏允那里请尊王(伏允的儿子),尊王同志跟老爸早就盘算好了,使者一来,他就卧病在床,父子俩同病相怜,叫苦不迭,表现出了极高的悟性。

使者有些傻眼,可见尊王已经病成那样,也不好带他到长安,况且,尊王自己就说已经不能走路了,和亲什么的,算了。

李世民结结实实地被伏允爷俩给玩儿了,而且还让等待出阁的女儿丢了一回人。这笔账不算也罢,可下一笔账,不算就不是爷们儿。

伏允同志的确不知好歹,唐朝使者一走,他便腾跃而起,组织军队席卷了兰州(甘肃兰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宁之南)两地。由此可知,伏允同志实在是个不知好歹的东西。

年老弱智的伏允同志对抗唐朝的决心从未改变,他的大臣天柱王表示,大家一定要同心协力,把唐朝整死、搞垮,不能给吐谷浑丢脸。天柱王问伏允:“我吐谷浑的使者都被李世民给弄死了,尊王的婚事也泡汤了,我们能咽下这口恶气吗?!”

伏允激动地摇了摇头。

他们不知道,李世民见吐谷浑使者的时候,是亲自跑到小轩里头和他们面谈的。

唉,这该死的使者,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激动的伏允和亢奋的天柱王开始发动对全世界最能打的帝王的攻击,他们准备好了全国的兵力,准备与李世民进行殊死搏斗。为了试探李世民的能力,他决心以身涉险,面对前来征讨的唐军,吐谷浑摆好了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