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唐太宗受降顺天楼 温彦博妙安东突厥(第2/3页)

杜如晦死后,每有西域等地进奉的好东西,李世民都会想起他来,派人送到他的家中。

本以为时间一久,自然而然也就忘了,可李世民却耍起了小孩子脾气。

别忘了,如晦死了,玄龄还活着。

每当看到房玄龄活生生地站在那里跟自己讲话,李世民都感觉似乎少了点什么,很是难过。更特别的是,大事一旦决议不下,李世民就感慨一番,甚至落泪。杜如晦此人沉敏果断,大有长者风范,他的判断力无人质疑,他这么一走,在接下来的政务里面,李世民要找谁决断啊?

【安置突厥】

东突厥灭亡后,突厥人一部分逃到了漠北,一部分逃到了西域,但投奔唐朝的最多。粗粗一算就有十几万口,如何安置这些人成为了当务之急。李世民征求百官意见,群臣纷纷进言。

当然,对于这样的大事,朝中人也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有的大致相同,有的则大相径庭。

朝中多半人士认为:

北狄自古就是中国的祸害,我们认为应该把突厥人迁徙到河南附近居住,让他们的部落全部支离散开,散居在河南各个州县。然后,朝廷派人教给他们耕种、纺织。到了最后,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当地人。

塞北之地无人,则可万世太平矣!

中书侍郎颜师古则认为:

臣以为,突厥、铁勒从上古以来都不是中原的臣属,陛下既然有能力让他们称臣,就不如把他们安置在更靠近草原的河北,分立酋长,让各酋长分别领导自己的部落。

如此,就可以永远永远没有后患了。

礼部侍郎李百药同志认为:

虽然说突厥算是一个国家,但他们各有各的部落,很不团结。我觉得应该把他们全部拆开,各个酋长领导各个部落,每个部落占那么一块地,相互制约,相互牵动。纵使让阿史那氏继续当君长,也只允许他引领本部落。让所有部落都不能对大唐构成威胁,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我建议要继续在定襄设置都护府,这才是安定边疆的长法!

夏州都督窦静认为:

戎狄的性子有如禽兽,用法律刑罚都不能制约,教育也教育不出来。更何况,人皆有首丘之情。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待在中原,把他们留在南边对谁都没有好处。一旦他们闹出动乱,侵我长安,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让他们成为王侯,把宗室之女嫁给他们,分割土地,离分部落,就可以使之权力变弱,势力分解。这样的话,他们就永远是没有能力和大唐抗衡的藩属,永镇边塞,可保无虞。

魏徵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突厥一直以抢劫为业,中原百姓恨之入骨。现在,突厥灭亡,陛下不忍杀降。我认为应该让他们回归故土,而不能把他们留在中原。戎狄很讨厌,弱的时候就降附,强的时候就叛乱,几百年来都是如此。现在的降者有十多万人,几年之后,他们的人口就会成倍增长。如在中原,必为心腹之患,到时候后悔莫及。晋朝初年,胡人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之塞外,武帝不从。二十年后,胡人所居之地频起叛乱,最后裂土成国,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请陛下明鉴!

而温彦博认为:

我觉得把他们安排在河南、河北并不好,因为有违物性,根本不是长法。臣以为不如学习一下汉朝建武年间朝廷安排匈奴的做法,这种做法是,让部落全部存续,依照旧俗,回到塞下。王者心存万物,天高地远,厚德载物,不舍秋毫。现在突厥穷困而投降我朝,我们怎么就能冷眼相看呢?孔子说“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也应该受到教育。

如果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皆成我民。到时候再选酋长,让他们为大唐效力,他们畏威怀德,大唐何患之有?

……

先不要往下看,自己想想谁的观点好,谁的观点差,想好了给自己一个答复。

沉默三分钟……

一……二……三。

好了,现在开始讨论。

首先,朝中多数人员所思甚好,就是有点大脑集体短路,他们一贯的主张就是:塞外无人,则可无患。

可我们知道,有草原和河流,漠北的人自然而然会往那里去的。今日把突厥人口搬走,明日塞外依然还会有人。而这里的这个人,可以是东斯拉夫人,也可以是超级赛亚人,游牧民族多的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李百药、颜师古等人的意见都提到把突厥人安置在河北,或者说距离草原更近的地方。把地皮和人分割开来,用以分散突厥部落的实力。这么干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他们互相不服,互不顺眼,自己乱套。

但对于草原民族来说,一旦离开大唐的势力范围,你管不管得着还得另说着。那个时候,阿史那可以卷土重来,麦当娜也可以席卷漠北,他们会横扫多个部落,成为新一代的戎狄头子。